今天的中国,阅读风气日渐浓厚,国民阅读量逐年增加,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点亮阅读的星火,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展,已成燎原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读书经历、推荐书单,他在接受俄罗斯媒体专访时说到:“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李克强总理在年*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国家领导人对于全民阅读的观点,不仅代表中国领导人的素养,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阅读的推崇和重视。
中华文明何以历久不衰并且日益壮大?这与中华民族形成了一种对学习、阅读的推崇有关。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说,有忠信之德者并不少见,但真正“好学”之人却并不多。《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发轫之辞,绝非偶然。“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重要的塑造作用。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之时,也是社会的和谐之声,是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全球瘟疫流行的当下,更需“以读攻*”。读书是抵抗疫病,提升人们充实感和幸福感行之有效的手段。读书带给我们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赋予我们创新、智慧、包容和力量。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我们国家之所以能够在疫情防控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与中华文明中的坚韧、仁爱等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可以说,真正的复兴是文明和文化的复兴。研究显示,-年,无形资产资本化支出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从5.4%增加到13.1%,知识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得到重视,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竞争迈入价值链重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今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中国,必须唤起中华民族以阅读为基本的更大的学习热情,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进步。
全民阅读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基本战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凡是创新能力强盛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是阅读学习杰出的民族和国家。因为所有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拥有和重新认识,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正是创新的思想逻辑,创新与阅读本就相伴而生。因此,要像重视创新一样,高度重视阅读。
文化中国,从阅读开始。
一、阅读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凝聚民族精神,形塑民族品格至关重要
(一)阅读是构建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优良传统,彰显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的精神更是一脉相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人一直把阅读当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到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凿壁借光”到“囊萤映雪”,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学习之勤奋,从中可见一斑。
崇尚读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阅读让人们在持续的学习中增长知识、汲取智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一生为学、勤勉好学,他认为学习应早立志向,认为思考要以学习和实践为基础和前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中关于“学”的论述俯拾皆是。中国人崇学善学,认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一直以来,阅读传统和好学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孔子认为“好学”是非常重要而难得的品质和美德。他最赞赏的弟子颜渊不仅以好学出名,而且品性高洁,是士大夫和君子的楷模。“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好学善思不仅让人思想聪慧,也给人带来坚定的信念,端正人的行为品德,形成一个人基本的道德素养。孔子曾提出“六言六弊”: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言皆美德,然徒好之而不学以明其理,则各有所蔽。”仁、智、信、直、勇、刚是孔子推崇的美德,然而如果不加以认真学习,知晓其中的道理,则很可能走向德行的反面。换言之,知之无涯,行之有度,是为好学。好学是阅读的动机,也是阅读的目的。好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义,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下来,也将让中华文明延续下去,汇入世界文明的广阔流域。
(二)阅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规范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行为是文化的函数”,在构成决定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终的决定因素不是社会或群体,而是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吸收了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形成了更符合当代中国语境和更适应当下世界竞争格局的新的民族精神。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行为层面做出了新时代中国精神最权威、最凝练的表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重塑一种新的文化传统。
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犹太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最爱读书的民族,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毕加索等众多杰出人物,在诺贝尔奖多年历史上,犹太人获奖比例接近20%。阅读是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造就专业和卓越,为国富民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推动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阅读唤起文化自觉,重建一种社会责任。随着阅读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更加旺盛。无论对于个人而言,还是在国家和民族层面,有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对文化价值的判断和选择,才有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文化自觉是自醒,也是自省。有了深刻的文化自觉,才带来坚定的文化自信,确立和明晰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阅读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阅读经典、博览群书,能净化心灵,明理修身,提升文化水平以及人的思想和智慧。个人阅读能力和文明素养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善读书必然博学、善思、卓尔不群,而一个灵*高贵的人必然也深谙阅读之道和阅读之美。当一种价值观上升为个人的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塑造一个文明社会。
(三)阅读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素,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文明范式
“文化”一词最早源于罗马*治家西塞罗。“cultura”从古拉丁词“colere”派生,原意是土地耕种,西塞罗把文化视作灵*(精神)的耕种和培育(culturaanimi)。文化决定了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向度和精神高度,决定了人的精神生活。诗人但丁在《神曲》中写到,他在地狱看到荷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先贤圣哲,感到由衷地荣幸和自豪,不吝赞颂和溢美之辞,认为他们代表了人类精神和思想巅峰的智慧和才华。文化和智性的光辉昭示了代表最高文明的生活方式,诗人引领的西方人文主义打破封建神学的世界观,打开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大门。
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源于古希腊思想的欧洲文明,都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耕种的土地上,阅读带来源源不断的给养。当今世界,北欧是人们幸福指数最高的聚集区域。在联合国年《世界幸福报告》中,北欧五国占据前10名的半壁江山。这和北欧人热爱阅读有着必然联系,在北欧国家旅行,公共场合的读书现象常为国人感叹。北欧五国是当今全球图书馆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在不足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约座图书馆。被评为全球最幸福国家第一位的芬兰则有余座,是世界上人均拥有图书馆最多的国家,每个人就拥有一座图书馆。
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田园牧歌的原始主义,也不是娱乐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而是一种沉思而昂扬的、饱满而轻盈的智性生活。柏拉图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求知使人无限接近生命的本质,是最高级的文明样式。阅读则是通往文明生活的捷径,是美好生活构成的必然要素,也是塑造国人精神气质的最佳手段。
深圳读书月有一个年度主题是“阅读筑梦阅读圆梦”。筑梦,是构建和寻找梦想;圆梦,是完成和实现梦想。梦是我们在精神世界构建的理想国,每个人的梦想如何产生和实现,阅读都是很重要的途径。阅读潜移默化雕塑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通过阅读,尊重知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文化气象正在升腾;通过阅读,积极乐观、与人为善、和睦和谐的社会氛围日渐形成;通过阅读,知书达理、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中国人,将进一步夯实民族的文化根基,创造着一种高尚的文明样式。
我们要从阅读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实现中国梦,从阅读开始。
二、阅读培育强大的学习能力,对提升民族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一)阅读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
中华文明历经流变从未中断,在于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复兴的前提是要尊重历史,延续好的传统,传播好的文化,让民族精神的根脉在文化的土壤里越扎越深。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夜哭”。文字的产生如此惊天地、泣*神,以至于天上下起了粟米,*神在黑夜里哭泣。文字的产生真正揭开了天地的奥秘、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使中华民族获得前所未有的思维广度和创造空间。
鉴往知来使我们明于事理。“学于古训乃有获。”孔子教人亦曰:“好古,敏以求之。”学习古人留下的训诲,一定会有收获。古训有益,如何传习?朱熹云:“道之在天下,其实原于天命之性,而行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间,其文则出于圣人之手,而存于《易》《书》《诗》《礼》《春秋》。”圣贤之道形之于文字,体现在经书典籍之中,传于后世子孙,施行教化,影响深远。
文字记载历史,阅读传播文明。年,我国共有家出版社的种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中国图书迎来了世界出版时代,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著作,大批中文主题图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很容易通过阅读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信息互通,打破语言文字的壁垒,把世界带到自己面前。
书籍记录了文明成果,书写了文明发展史。阅读建立了我们与历史、与世界对话的通道。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是民族素质增强,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中华文化通过阅读活动而世代沿袭,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二)实现公民文化权利,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核心策略
阅读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满足全体人民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以阅读为抓手,建立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实在的惠民工程、多样的利民举措、丰富的便民活动,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使每个公民都拥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选择的权利。
我国扶贫工作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阅读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学习权利,通过阅读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学习条件,营造文化环境,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当前,阅读已纳入国家立法,从文化建设软指标转变为硬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阅读成为重要的*府保障民生工程,各省市也纷纷出台本土的阅读立法文件。立法之后,全民阅读促进工作有了统一规划、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重要的就是如何执行,如何把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和推动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作为法律的旨归,不断丰富和完善法律实践。
美国早在年通过了《卓越阅读法案》,*府拨款50亿美元,特别补助阅读环境较差的弱势学生。英国从年开始推行全国扫盲战略,其后7年间共投入约合11亿美元资金推动实施阅读计划。阅读是千秋大业,不仅需要*府前瞻性的战略构想和顶层规划设计,更需要巨大的投入和巨大的耐力切实推进,勉力促进全民阅读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全体公民的文化权利。
(三)推动全民终身学习,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大会《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全民终身学习列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发展愿景包含了要成为“一个人人都识字的世界”。人是社会发展的组成要素和根本动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人的可持续发展靠阅读和学习,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阅读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启迪人的思想。康德提出,启蒙的目的是让尽量多的人变得成熟而有文化,所谓不成熟的状态即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亚里士多德一生至少撰写了种著作,其中流传下来的有47种,内容涉及古希腊人已知的各个学科。人们通过阅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阅读带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引和教导人们如何选择生活。
其次,阅读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塑造合格的公民。犹太人告诉他们的孩子,头脑中的智慧谁也抢不走,比钻石还要珍贵。一个人阅读什么,他就变成什么。阅读是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之一。文化的发展不总是向前的,人们对阅读习惯的放弃也将造成人类社会的退化。一个忽视阅读的社会必然消费主义盛行,滋生怠惰和野蛮,走向文明的反面。而一个重视阅读的社会,则不断积累优质人才与高素质公民,共同塑造理想社会与理想生活。
第三,阅读培养学习能力,为发展注入动力。联合国报告显示,年至年,全世界成人识字率从81.5%提高到86%;青年文盲人数减少27%,仍有1亿多青年不识字。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目标4”中的教育指标(SDG4-Education),对阅读能力提出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包括“在阅读方面,要求二年级学生能够阅读并理解量表中的大多数书面文字,特别是熟悉的文字,并能够从句子中提取明确的信息;三年级学生能够准确而流利地朗读书面文字,能够理解句子和短文的含义,能够识别文本的主题。”阅读能力是通往知识世界的入口,也是通向真理的关键,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个民族的阅读状况和学习能力,是民族素质的最直接体现。文化中国,不仅是知识中国,也必然是学习型中国。英国是世界上首个提出“阅读年”并两度举办“阅读年”活动的国家,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对于中国来说,打造一个崇学善学、充满书香的社会,是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共同愿景。
书香中国是中华民族文明昌盛的最诗意的表达。建设书香中国,从阅读开始。
三、阅读激发强大的创造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内生动力
前文讲到了阅读与创新的关系。当今世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年,全球创新者共提交了万件专利申请,连续第九年实现增长,涨幅为5.2%。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最多,达到创纪录的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表现强劲,带动全球知识产权申请数量创新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驱动战略一定时期内仍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方略。阅读锤炼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也激发了强大的创造力。阅读驱动创新,不仅转化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成为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国家创新战略涉及全方位创新,尤其需要观念的引领,如此才能使民族创新形成汪洋恣肆之势,而不是局限于个别领域,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铁律。文艺复兴引领的欧洲各国如此,北美新大陆的迅速崛起如此,中国近百年发展更是如此。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是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本身也是与时俱进、思想解放的产物。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深圳异*突起、大放异彩,首要原因是新观念的引领。这里首先生长观念,然后才生长高楼大厦,百业兴旺。以“深圳读书月”为代表的全民阅读活动是深圳观念的文化摇篮。“实现市民文化权利”“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由阅读引发的文化思考和发展理念逐渐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与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创新精神一脉相承,相辅相生。“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深圳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这些观念也不断产生并越来越深入人心。
阅读培育创新观念,阅读驱动创新发展。放眼世界,创新最强的国家往往是国民阅读最普及的国家。世界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是以色列,它是创新成果最多,转化率最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人均读书量最高的国家,人均每年读书64本。而欧洲国家年人均读书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前10的国家中,北欧占了三席,其中瑞士连续7年名列第一。可见,国民阅读率决定国家创新力,阅读指数和创新指数高度重合。当前,我国国民阅读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不到5本。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必须高度重视阅读,阅读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文化战略。
研究表明,全球城市竞争力强劲的世界级城市通常是人们公认的爱读书的城市,比如英国伦敦、新加坡和日本东京。全球城市竞争力十强的城市里,深圳位居第五,成为中国唯一跻身前10名的城市。深圳作为建市时间仅有40年的年轻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唯一一个“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不仅在阅读方面颇有建树,创新能力也是首屈一指。《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创新力”列为深圳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国家首个创新型城市,深圳也赢得了创新之城、全球最佳创客中心等美誉。
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因经济腾飞声名鹊起,又因阅读文化夺得世界瞩目。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四十年。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强起来”,深圳即是这段改革发展历程的缩影。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为深圳颁发“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证书时说:“深圳是全球唯一获得这个荣誉的城市,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人对于全民阅读的重视和热爱。这个荣誉代表了中国人民热爱读书的形象。”阅读成为深圳城市文化名片,也成为中国形象的文化名片。
竞争战略之父、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指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以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深圳在“拼经济”的同时,一直不忘“拼文化”。年深圳读书月创立后,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全民阅读的风潮,城市文化振兴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密码正来源于此。对于一个国家和城市,经济硬实力的强大能引来钦羡,文化软实力的深远影响则赢得尊重。深圳曾提出“让城市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值得自豪的是,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深圳不仅以经济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肯定,还以热爱读书的城市形象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深圳有一个城市观念,“文化深圳,从阅读开始”,这是年深圳读书月活动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班德林曾参观深圳最大的书城中心书城,与市民热情交谈,连说了三遍“文化决定未来”。他说:“当我来到深圳,来到中心书城,我问自己身处何方?我发现我身处未来,所以我的脑海里就有了‘文化决定未来’的感慨。在这里,我看到了如此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专注在一本本书中,为知识而着迷,这表明这座城市有力量、有希望、有未来。”阅读不仅是眼前的繁荣,也是传统的承续,更是未来的希冀。从阅读开始,我们塑造一个文化的城市,一个文化的中国,必然是能拥有未来并决胜未来的中国。
热爱读书的民族必将自强于天下。
文化中国,从阅读开始。
(作者王京生系国务院参事、深圳读书月组委会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