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了解心病背后的机制论焦虑背后的自我破
TUhjnbcbe - 2023/7/7 20:08:00

心理自助书籍《走出焦虑风暴》作者韩非老师认为:“了解“心理疾病”是什么,比如何治更加重要。许许多多的心灵不知道“焦虑症状”是什么,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刻一旦它降临在我们头上,我们除了头上安头,以念制念外,都不太懂得需要以怎样的符合自然造化规律的心态去面对它们。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正见教育,许多心灵即便长期依赖着安定类药品,也无法深刻处理自己的人格历史问题,失落卡点,无意识印痕创伤,自卑敏感多虑及完美主义的软肋。于是一次次与真正可以“釜底抽薪”的自觉智慧擦肩而过。“

有一个人平时工资收入不算高也不算低,他的消费观是不该花的尽量不要花,该花的也要酌情考虑,这样的价值观在他的潜意识中总是带给其正面的感受多一些。然而有一天,因出门办事时间略紧,他开车的时候不小心连闯了三个红灯,要罚款元以及扣除驾驶证18分,他心中五味杂陈,十分心疼。可就在当天晚上,他因为闯红灯这个事件,去商场购买了好几件平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去买的高档衣物,花费了数千元。

闯红灯不是故意的,在懊恼之余,内在有一股力量驱使他做出“破罐子破摔”的冲动,这种冲动是带有一种“变相自我破坏”的性质。仿佛潜意识中的“本我”对他的“自我”发送了一个指令:“你自己看看,平时省吃俭用委屈本能的快乐,遇到无常依然是破财呀,早知道你就应该对我好一点嘛,今天你最需要花一些钱来讨好一下自己,赶快行动吧,一定可以消除全部焦虑。”这种心态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有点类似弗洛伊德所讲的“死之本能”(人类有重返终极原始状态的本我冲动,即自我破坏的冲动)。也就是说当个体遇到一股力量刺激,并意识到原先因为一些自我约束所带来的徒劳无益时,“本我的冲动”就会趁势跑出来,并以一种彻底享乐主义,先放纵的冲动心态催眠“自我”。倘若“自我”正好也处于焦虑中,当下可能也比较希望可以借由一股快感的力量来消弭这种自责且懊恼的心态。

就像有些公众人物之所以染上*品,并非被他人唆使或强迫,而是一种相对自主的选择,可能是当下遇到一些无法应对的挫败感或因无常变化所带来的焦虑沮丧感令其十分不能适应。其内心深处明知吸食*品是违法的,也明知*品有可能会带来不可自拔的危害,但是依然在某个时刻如飞蛾扑火般带着“自我破坏”的冲动能量而铤而走险。

弗洛伊德说:“人类有重返终极原始状态的本我冲动。”因此一些看似具有破坏冲动的表象下,似乎意在协助个体找寻一种永远的安定。而对于人类而言,诞生前的状态或许就是安定的状态。

城市道路里的绿化景观树木,在春天的时候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冒出一大片新芽,而到冬天的时候一定会不约而同地大片落下叶子,以求得新的循环。这种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是否也具有一种类似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造化因子在驱动,这或许还缺乏一定的严谨的研究数据。但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观察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就会发现许多周而复始的现象背后一定有一股力量或一种“物理”在推动着。同样,人从出生到死亡,不管是生之本能或死之本能,我们先把这些名词统统忘掉,只是单纯地反复观察,是否会发现的确有一股力量在牵引着个体来走完这一趟生命旅程呢?

我认为生之本能(性本能与自我保存本能)中有时候也必然以“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为追求目标。

在我国最大的咸水湖畔(青海湖),几乎每年,青海湟鱼都要溯河洄游为

延续下一代而产卵。然而由于拦坝的障碍与“过鱼通道”的先天缺陷,造成许多聚集于此的湟鱼随时面临搁浅,或者因为无数次失败的跳跃而耗尽它们的体力。它们每次洄游产卵都会造成自身大量死亡,其死亡的数量则可以多到让人踩在上面而不触底,画面触目惊心。湟鱼之所以要逆流而上,只因为青海湖盐度高,不适宜产卵。但是他们逆流而上的强悍本领与义无反顾的精神,让人很快就会联想到自己。这些湟鱼为了顺利延续自己的后代,千辛万苦临近转折处时,所面临的绝境场面令人无比揪心,只有为数不多天赋异禀的湟鱼奇迹般地完成了跳跃,而大部分则都会死在途中。它们为完成繁衍后代的神圣使命所付出的代价催人泪下。它们无数次竭尽全力地跳跃,都以自己身体被重重地撞在坝墙上弹回水里而告终。这就是青海湟鱼面对残酷环境时,其生存本能奋进不屈的画面。它们为何要做这种事情?因为如果不去做,似乎会更加紧张和焦虑,或许只因为它们也有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的本能。

大自然中的许多动物也都有类似的自我保存与延续的本能,目标达成的过程就是一种释放紧张的过程。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历经残酷的地球生态演变,从类人猿慢慢进化成具有灵性且充满智能的生物体,这里头有许许多多的记忆,变成了我们集体潜意识中的一种本能。还有各种各样伟大的“母亲”,为了避免孩子被其他物种吃掉,会自己吃掉孩子。养育和毁灭之间,或许就是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的一种无奈释放。

不错,人类在生之本能与死之本能(自我破坏冲动)之间,比所有动物都更加擅长“从紧张状态中完全释放出来”为目标。

动物定期发情只为交配,而成年人为何要频繁地性爱?或许人类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原始性能量,其“本我”中的性本能也是一种协助人类延续下一代的生物性本能,但是如果不加以节制,就会耗尽体能而面临衰竭,所以生之本能中更强大的“自我保存本能”会适当压制这股原始的性冲动,不让其无节制地满足,否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但是如果一点都不满足它,似乎也会存有一种漂浮性的焦虑,因为毕竟它是本能的一部分。对于生活在七情六欲中的现代人而言,它或许有适当自我满足的权利,但是合理满足并不意味着泛滥或需要不断转移性对象。

弗洛伊德先生只是强调了性冲动与生之本能的实际存在,但并没有鼓励人类遇到持续焦虑后就要采取性放纵的方式,他本人也是反对性放纵的。而且,我认为性能量不一定要通过性交来释放,完全可以通过情志上的升华陶冶从而将其转化成一股宝贵的精气神。性能量发动时可以通过正念觉察,而后在特殊手印(双手平行交叉贴在小腹)的作用下,就会变成下丹田的一份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让个体更加神清气爽,长此以往也十分有助于个体完成一些需要付出巨大心力的事业。

总之,人拥有从紧张状态释放出来作为追求目标的本能。但是如果人只是在性冲动的驱使下,不断地追求性快感以致废寝忘食,那么最后身体也会被彻底掏空,可能会走向自我毁灭与衰竭。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结果,许多时候,生之本能(自我保存的本能)会压抑性冲动。

在心理学家的观点看来,性对于人类而言,一定有其合理的地位,本身顺其自然就好,无须去执着。宗门哲学中所告诫的要节制淫欲心,知道其道理的人自然明白,不会生起任何烦躁或嗔心。不知道道理的人,就会异常排斥这样的话,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排斥而迁怒宗教人士。一些道德良好的正统宗教人士严厉指责淫欲心并暗示有很多果报,其主要正面动机是希望世人能够明白一旦调伏了这个淫欲魔,其好处极大。许多悲心人士的说辞上的“反”是为了导引“正”,我们可以再来简单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新儒家文化里有许多正能量的人生信条与经营家庭的启蒙哲学,就是填充性焦虑坑洞最好的良药之一,但是中国在国家人均读书数量排行榜上总是垫底的。据报道,在以色列、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人们,他们阅读书籍的总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人的平均水平。有大量上班族一年下来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而在许多发达国家的人们阅读书籍的数量在5本以上。古人云: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多读几本圣贤书以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有助于提升志气的书籍,会在无形中陶冶一个人的性情与消除不合理的畸形欲望。

很多读者这几年来也都已经在互联网上听闻一桩又一桩性丑闻以及所谓的艳照事件。一些人原本宿命中还是比较有福报的,只因缺乏一些必要正见教育,因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断助长了自己的淫欲心,而后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习性不断地被强化,因未能及时闲邪存诚,当因缘具足时总是会被“天公至律”揭发。

事实证明,倘若对一个普通人注意力影响较大的性冲动反应都可以被调和升华,那么恐怕外界的许多虚假的诱惑都很难能够撼动其心志了。因为有这样的自律修为,就一定会生发出更多的定力,最后由定生慧,因此一些大任总是会被这些有智慧的人担当。更多慢性焦虑障碍与强迫类焦虑障碍调适随笔,可参考作者订阅号:kongde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解心病背后的机制论焦虑背后的自我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