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默写
1.填空题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在《________》(篇目名)中,表现出________(作者名)鄙弃权贵的傲骨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3)《劝学》中荀子借君子之口说“________”的意思,也就我们平时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二、选择题
2.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庭坚《虞美人》词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A.玉台弄粉花妒人,忽寄入眉头B.玉台弄粉,花妒入眉
C.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D.花应妒玉台弄粉,换取归来同住
三、名著阅读
3.下列运用《乡土中国》的观点与理论进行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平常经常会说“落叶归根”“不离故土”,中国的老人还经常会讲“我已经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费孝通先生认为,这个“土”字虽然用得很好,但听起来多少有些“土气”和贬义。
B.中国古人喜欢“学而时习之”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每天面对的新问题其实没有那么多,大部分的生活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只要这个村子里边有一个像孔子那样的老人家,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你请教他就好了,所以有机的团结会容易形成礼俗社会。
C.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核心,那向外扩张的这个动作,就叫作“推”。所以孔子讲“推己及人”。孟子评价孔子“善推而已矣”。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些都是一个由内向外推的过程。
D.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一大拨的时势权力。当机器发明的时候,当内燃机发明的时候,当汽车发明的时候,当电报发明的时候,当互联网、手机、短视频,一个一个的社会变革出现的时候,你能不能抓住,就代表着你是不是可以在短期之内获得时势权力。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①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讲,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
②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长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③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它的范围也比较大。
④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⑤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
⑥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
⑧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⑨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
(有删改)
4.第①段中的加点字“不一样”具体内容是指________
5.赏析第⑧段中3个问句的表达效果。
6.下面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③段既上承了对“风”和“俗”的解读之意,又界定了传统文化不是“风”而是“俗”,同时下启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分析和论述。
B.“传”是要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比如有些地方的舞蹈、山歌、艺术品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就应该马上开发旅游,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