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河文化,需要把握*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河文化所具有的博大精深、磅礴雄伟、忧患悲壮、崇德尚品、融合包容、强大生命力等精神特质,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努力实现*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讲好并继续书写“*河故事”。
*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挖掘*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出的又一重要指示,意味深远,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高度来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磅礴的精神力量,需要通过新时代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来造就。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需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精华,而*河文化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把握规律性和体现价值引领的结合中讲好“*河故事”,是正确对待*河文化的首要前提
文化是从历史整体生存性实践土壤中孕育形成的,并产生强大力量反作用于实践,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把握得好,可以推进社会进步;处理不当,则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关键在于站在正确立场,采用先进范式,形成辩证扬弃性精神生产的平台,对*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生产。
从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高度弘扬*河文化、讲好“*河故事”,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河文化,首先要有先进的精神生产机制。我们的精神生产要坚持*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发挥马克思主义先进方法论的指导作用。立场对了,视角才有大格局;方法论先进,才能“一览众山小”。*是引领社会历史发展最先进力量的代表,而人民是历史发展真正的主体。
*性和人民性的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先进机制的内核。社会主义精神生产包括对*河文化的挖掘、创新和弘扬,需要立足实践,在*的领导下保证方向性,以对人民精神需要的回应和引导为主要内容来做文章。今天,人民的精神需要层次更高,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社会主义精神生产要深入研究人民精神需要的变化,在把握规律性和体现价值引领的结合中讲好“*河故事”,是正确对待*河文化的首要前提。
治理、开发、保卫*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缩影
在新时代挖掘和弘扬*河文化,需要把握*河文化的内涵和特质。特定生产生活方式的特点决定了其蕴含的文化特征。中国四大文化板块从北向南依次为草原高原文化板块、*河文化板块、长江文化板块、海洋文化板块。如果进行更具体的文化区梳理,主要包括关东文化区、燕赵文化区、*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齐鲁文化区、淮河流域文化区、巴蜀文化区、荆楚文化区、鄱阳文化区、吴越文化区、岭南文化区、台湾海峡文化区、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区、青藏高原游牧文化区。其中*河文化板块主要包括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区、*土高原文化区、中原文化区和齐鲁文化区,其精神特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博大精深的原创性精神特质。*河流域是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脉肇兴于此。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大多在此发端完善。孔子周游列国的踪迹主要在中原诸国,道家老子在函谷关完成了饱含朴素辩证法的中华哲学宝典《道德经》。法家韩非子、李斯、商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家主张。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河文化区,还有佛家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表明*河文化具有极大的思想丰富性,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治、经济和文化,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留下了永恒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勤劳勇敢的先人在这里创造的绚丽灿烂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木之根本、水之渊薮。
第二,勇克艰难险阻的磅礴雄伟精神特质。九曲*河奔腾向前,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熏陶浸染着民族心理,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品格;同时*河作为一条忧患的河,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与苦难的奋争。*河历史上决口泛滥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水患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大禹治水、汉武帝“瓠子堵口”、潘季驯“束水攻沙”,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柱子上……“*河宁,天下平”,历朝历代都将治理*河作为兴邦安民的大事。与*河水患的搏斗造就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品性和顽强的生命力,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不惧艰险、敢于斗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主体精神。可以说,艰辛的*河治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史、奋斗史、智慧史、治国史,也成为了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奋勇前进的重要动力。*河的多变使先民敬神而不依赖神,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在民族危亡之际这种精神就充分迸发出来,《*河大合唱》在抗战时期从延安窑洞传遍全中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河治理、开发、保卫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缩影,*河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第三,忧患悲壮的家国情怀和艺术精神特质。在与*河水患的斗争中,在人力物力的统筹调配中,“大一统”的家国天下情怀、报国为民的理想信念、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得以形成和升华,并以雄浑博大、苍凉悠远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在*河流域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历代文人创作了《将进酒》《凉州词》《使至塞上》《登鹳雀楼》等流传千古的文学艺术作品。及至现代,“保卫家乡,保卫*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激昂旋律曾让无数华夏儿女为之热血沸腾。对*河的依恋与热爱已升华为不可超越、不可替代的永恒艺术之*,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
第四,崇德尚品的伦理精神特质。*河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意味,这也使得伦理学成为了后来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河文化虽然富于智慧,但更强调道高于器、以德驭智。道德评判是*河文化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身关系时依据的主要标准。*河文化衍生出中国传统道德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勇、和,四维:礼、义、廉、耻等。这些伦理道德范畴是*河传统文化秉承的主要标准和精神内核,而体现正义追求的乡土精神又是贯穿其中的红线。*河文化往往在大是大非的抉择和义利关系处理时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特质。
第五,浓厚的融合包容性精神特质。“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河是促成中国“大一统”传统的重要自然因素,而生产方式的统一是促进社会统一最根本的决定因素。从远古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开始,历朝历代治理*河水害、开发*河水利。这种庞大工程需要国家统一组织实施,客观上又同时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成为凝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地域。不同族群和生产方式的反复交流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主体以及“尚和合”“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了*河文化兼收并蓄、融合包容、博采众长、多元一体的思想特性。
第六,强大的延续性精神生命力特质。*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放眼世界,各种文化时断时续,而中国*河文化却一脉相传,从未断流,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原生谱系,而且在几千年间虽经历无数大大小小天灾人祸的考验,却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修复能力,并一直延续至今。*河文化能够不断根据条件的变化形成内在的精神矛盾张力,从而推动人的生存实践不断发展。可以说,*河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是民族心理认知的坐标。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历史性整体维度,涵养打造新时代*河文化
搞好*河经济带,为*河文化奠定新的先进经济基础。先进的经济基础是特定文化归根结底的决定力量。历史上*河文化的兴衰从根本上看也取决于此。新中国成立至今,*河70年未曾决口,含沙量近20年累计下降超过八成,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持续明显向好。*河文化依存的先进经济基础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河经济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应当立足*河流域历史和现实条件,成为引领未来的生产和生活交往方式。类似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保护,其关键有两点:一是生态保护,二是高质量发展。在国家统一规划下,可以预见*河流域将会形成一串大小相间、产业功能互补的“珍珠链”般的城市群,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主要是突出*河上游的兰州、西宁、银川、呼和浩特城市群的生态环境保护;*河中游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河下游以济南、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城市群,突出高质量的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河文化旅游带也是*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挖掘提炼*河文化的时代精髓,涵养打造新时代*河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机制,立足*河文化丰富的思想精神资源,讲好并继续书写“*河故事”。在对传统*河文化的挖掘中,在纵向上要特别侧重对*河文化上古内涵的萃取,在横向上要注意不能忽视对中原地区以外其他地域文化内涵的发掘。因为一种文明在早期发展阶段,在统治阶级还没有选择并固化某种特定文化模式之前,往往存在各种思想萌芽和发展的可能,这个阶段往往是思想的“富矿”,在*河文化这里也体现得比较明显。*河包含着华夏民族的精神皈依和炎*子孙的脊梁。*河文化对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世界华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其所蕴含的同宗同源的民族心理可以作为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文化支柱。
*河文化不要总往后看,而要向前看。旧的范畴可以注入新的内涵,这使得古代思想文化范畴的内涵随历史发展而发展。从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高度把握*河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抓住其仍有生命力、可以弘扬的内涵,为新时代的*河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先进内涵,使之和新的时代条件相结合,进行精神文化的创生。创造新的具有崭新生命力的*河文化,可以“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新酒”,但不能“旧瓶装旧酒”,尤其不能“新瓶装旧酒”,因为那会走向历史的反面。我们要继承和激发*河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古开新,着力打造一批彰显*河文化精神的品牌性文艺产品和文化活动,推动*河文化与红色文化、元典文化、姓氏文化、汉字文化等融合发展,深入发掘其中的元素,以新的手法进行演绎表现。
新时代的*河文化要凸显*性、人民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并拓展国际视野。*河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一个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发展过程。*河文化的弘扬和未来发展要通过凸显*性,发挥先进生产方式代表者和先锋队的引领作用,从旧的交往关系走向新的交往关系,走出传统人身依附性定势和惯性;通过凸显人民性激发历史主体的创造精神;通过凸显科学性使得文化的涵养和建设符合规律性;通过拓展国际视野可以在更大的格局上使*河文化在和世界其他文化的比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自身和其他文化的特质,进一步增强自觉性。从文化的整体功能来看,*河文化应形成开放的文化系统,应具有兼收并蓄、容纳百家的恢宏气度,以我为主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强自身,同时输出自身文化能量给世界以积极影响,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自然先于人类存在,但有人才有文化。以*河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以人为本、人文化成、以文化人进而化成天下。我们要深刻理解和继承发扬*河文化所承载的华夏儿女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河之水奔腾不息,*河文化血脉也要通过精神生产永久延续。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精神生产高度讲好并继续书写“*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①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年3月21日。
来源: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