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隐藏在我们身边极难治疗的人格障碍心
TUhjnbcbe - 2021/8/29 20:34:00
北京湿疹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516/8956187.html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No.

人格(personality)或称个性(character),是一个人固定的行为模式及在日常活动中待人处事的习惯方式,是全部心理特征的综合。

人格障碍(personalitydisorder)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持久固定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苦和/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人格的异常妨碍了他们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破坏了其行为的目的性和统一性,给人以与众不同的特异感觉,在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部分人格障碍患者在成年后有所缓和。

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关系?

1、障碍可能是精神疾病发生的素质因素之一。

在临床上可见某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某种精神疾病关系较为密切,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很多在病前就有分裂性人格的表现,偏执性人格容易发展成为偏执性精神障碍。

人格障碍也可影响精神疾病对治疗的反应。

2、对于人格障碍和疾病的区分并不总是容易做到,区别的关键是不正常行为持续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原来行为正常,后来在生活的某一阶段出现异常,就可以认为是疾病,如果其行为由幼年起一直不正常,则说明是人格障碍,如果行为隐渐发生改变(偏执性精神障碍)则不容易区分。

3、关于人格障碍的概念,过去曾有人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病的轻症表现,与神经症是同一反应过程,但近年研究不支持以上见解,认为“人格障碍”是“行为的根深蒂固的适应不良类型”,在少年阶段或更早阶段即可发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

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的关系?

人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有可能恢复或部分恢复。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始于童年或青少年且持续终生。

人格改变的参照物是病前人格;

而人格障碍主要的评判标准来自于社会、心理的一般准则。

人格障碍的产生因素?

1、生物学因素

人格障碍患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双亲中脑电图异常率较高。

2、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

3、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极作用不可忽视。

人格障碍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人格障碍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

2.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形态学病理变化。

3.人格显著的、持久地偏离了所在社会文化环境应有的范围,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行为模式。

个性上有情绪不稳、自制力差、与人合作能力和自我超越能力差等特征。

4.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和行为的异常,但其意识状态、智力均无明显缺陷。一般没有幻觉和妄想,可与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5.人格障碍者对自身人格缺陷常无自知之明,难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屡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在人际交往、职业和感情生活中常常受挫,以致害人害己。

6.人格障碍者一般能应付日常工作和生活,能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社会对其行为的评价,主观上往往感到痛苦。

7.各种治疗手段效果欠佳,医疗措施难以奏效。

综上所述,患者一般不会主动求医或被亲友劝说就医,除非生活中遇见重大事件,才会意识到问题。

但因其病症表现不明显,比如并无精神病患那样明显的行为特征,加之社会功能受损不大,甚至有高功能患者(可参阅我下面贴出的文章),因此他们的隐蔽性极高。

但患者本人和身边的人都倍觉痛苦。

另外人格障碍也是极难治疗的,这需要患者的配合,而人格障碍患者情绪不稳,与人合作能力差,因此治疗过程也是极难的。

极端聪明的人,都是极端癫狂的。让我们看看这些伟人……

DSM-IV-TR区分了十种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猜疑、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的特征。并未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2.分裂样人格障碍。社会隔绝,情感疏远(孤单、冷淡、沉默、不介入日常事务,不交际,不关心他人)。但此类人往往投注较大的精力于与人无关的兴趣方面(如数学、天文学等)。

3.分裂型人格障碍。社会隔绝、行为古怪、多疑。病人因此痛苦,但并不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

4.回避型人格障碍。长期和全面地脱离社会关系。在生活中表现回避、退缩,过分敏感,易于焦虑,对自我价值缺乏信心。

5.依赖型人格障碍。缺乏自信,易依附于他人,遇到轻微应激即退却,寻求帮助,需要保护,且其性关系多不成熟,往往存在婚姻问题,缺乏亲密朋友。

6.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追求完美和秩序性,固执、僵硬、异常节俭、谨小慎微、犹豫不决、严肃沉闷。

7.表演型人格障碍。表现过分招摇轻浮,试图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不良,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

8.自恋型人格障碍。妄自尊大,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智慧和成功的幻想,自我中心,不仅令他人无法忍受,且给病人自己带来适应不良的痛苦。

9.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是其突出的特征。

10.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经常发生违反社会法律和规范的行为,其表现为工作不良,婚姻不良,酒精与药物滥用,情感肤浅、无情、自我中心,不诚实、欺骗、作弄他人,冲动性、攻击性及法律问题等。

推荐书籍:

写在最后:

有的心理学爱好者,看到有关心理疾病的信息,会匆忙给自己或者他人下诊断。

建议大家慎重。

我在整理这些信息的时候,也会百度,就会发现百度很多信息也不准确和详尽,有的会过时,有的缺漏,有的描述不准确。

因此建议大家可以多看看一些可靠信息以及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另外有的朋友,总是想让我给他们的父母看看,或者做做咨询,甚至有的怀疑自己也患有和父母一样的疑似人格障碍。

我回复一下这个问题:

1、一般老年人很难去做改变,尤其在老年人自己并无求助之心,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我们的工作是“不求者不助”。

2、有的朋友特别担心自己受父母影响,发现父母有一些人格问题后,就觉得自己也有人格障碍。

这里给大家说一下,大家可以把人格障碍的一些特征好好参详一下,另外受父母影响,您的人格结构会有一些和父母的相似之处,并不代表您一定也患有人格障碍。

来自一名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师整理

刘熹微

No.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隐藏在我们身边极难治疗的人格障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