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前沿讯,近期,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教授、孟凡刚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应用cZi靶点治疗震颤型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cZi是丘脑网状核的延续,位于腹侧丘脑下方,STN内侧,红核外侧的区域,位于STN尾部与红核侧面边界的1/3处。cZi作为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靶点,由于各方面限制,目前极少应用。
据了解,此次共完成8例患者的治疗,其中对两例患者进行了Vim和cZI靶点的同一电极贯穿,这也是国内未见报道的术式。
采用cZi(未定带尾侧)靶点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这8例手术中,涵盖病种有帕金森病(PD)4例,特发性震颤4例。
据了解,患者经过评估,通过术前颅脑MRI及CT融合图像进行靶点定位,确定cZi靶点坐标,采用lekell立体定向头架(医科达,瑞典)进行电极植入,手术顺利。
目前,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这8例患者均已开机,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恢复满意,初步总结术后早期震颤、僵直控制效果令人满意,远期效果仍在密切随访中。
Vim和cZi靶点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为0.9%,65岁以上可达5%。对于特发性震颤患者,尤其是上肢为主的患者,电极靶点最通常选择在Vim。
但是Vim核团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①核团靶点影像不可见,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电极植入的位置欠佳;②患者初期疗效良好,但随着对刺激耐受性的增加,长期疗效下降;③刺激可能导致声音低下、平衡障碍、共济障碍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双侧手术)而无法达到最佳疗效。
帕金森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对于震颤为主的帕金森病,药物改善往往欠佳。对于震颤严重的患者,STN有时难以控制。本组8例患者,其中1例帕金森病患者曾行STN-DBS疗效欠佳、1例ET患者曾行Vim-DBS疗效欠佳。
cZi作为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靶点,由于各方面限制,目前极少应用,尤其是Vim核团和CZI靶点贯穿,国内尚未见报道。
本组案例为国内首次报道其相关疗效,现团队已完成的cZi-DBS共8例患者,目前均已开机。就近期临床效果分析,对于帕金森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具有较好的表现,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跟踪随访。cZi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刺激靶点在临床应用。
治疗过程一、病例汇报
病例1:患者男32岁,肢体震颤10余年。患者于10余年前出现左手不自主震颤,口服多种药物,但是改善效果不理想,近3年来症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生活,以特发性震颤收入院。手术靶点选择Vim核团贯穿cZI靶点,术中效果控制满意。
视频1:
病例2:患者女性,64岁。生母患有类似病史。患者言语震颤2年,头部不自主晃动、记忆力减退1.5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言语震颤,初期表现为说话结尾时声音变小,后逐渐出现说话断续。1年半前患者出现头部不自主晃动,双上肢精细动作缓慢并记忆力减退,震颤表现为姿势性震颤,激动或情绪紧张时加重,活动时减轻。精细动作障碍表现为刷牙、冼脸、写字时不能控。记忆力减退以近期记忆力为主,远期记忆尚可。年7月诊断为“特发性震颤”,予阿罗洛尔2.5mgqn囗服治疗,因服药后自觉心率降低60次/分而自行停药,后予罗拉西泮治疗,服药后自觉心悸减轻,但出现走路左偏,自行停药后现更换为阿罗洛尔不规律囗服治疗,症状未明显好转,言语和肢体震颤对生活影响比较大。
视频2:
二、术前检查:
术前颅脑MRI及血液学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手术相关禁忌症。
三、经过讨论,确定cZi为手术靶点:
本团队还应用同一根电极同时贯穿VIM和cZi靶点,做到同一根电极同时刺激Vim核团和CZi核团(上图)。cZI靶点位于前联合(ante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