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发育迟滞
精神发育迟滞也称智力低下,是指18岁以前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智力发育不全/受阻和社会适应困难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综合征。1、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前者用智商反映,通常使用韦氏智力测试测智商值;后者指患儿生活自理、社交技能和责任能力等较差或障碍,可用社会适应能力量表予以评定。疾病分为轻、中、重和极重度,轻度患儿的智商在50——70.2、干预治疗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即儿童年龄越小,训练越早,效果越好。干预措施主要包括特殊教育训练及其他康复措施。目前,常采用教育训练、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促进患儿智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只有少数病因所致的精神发育迟滞可以进行病因治疗,如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对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存在的各种精神行为问题,如注意障碍、行为异常、情绪障碍等,或伴有癫痫等躯体疾病,程度较严重干扰患儿生活、社交活动时可用相应的精神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注意,应从小剂量缓慢加量,防止不良反应。此外,也可使用吡拉西坦、氨酪酸等促进和改善脑细胞功能药物,需明确的是其并非特效药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发生于儿童时期,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以注意力明显不集中、易分心、多动、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疾病。1、临床类型(1)“注意缺陷型”儿童,常见表现是经常性粗心大意,常因忽视细节犯小错;在课堂中注意力难集中;与老师、家长说话时总心不在焉;常无法遵守纪律且按照指令做事;组织协调能力也很差;日常生活中丢三落四,易分心走神,表现“忘性特别大”。(2)“冲动多动型”儿童,特别爱说话,接话茬;不遵循常规顺序做事,总是干扰或打断别人;毛手毛脚,活动增多;上课时常离座,且不分场合四处乱跑,爬上爬下,连玩的时候也是难以安静,表现为“像装了马达一样忙个不停”。此症还常合并一系列情绪行为问题,如学习困难、行为障碍(说谎、逃学、对抗行为等)、情绪障碍及抽动症状等,这些合并症对儿童学业、生活影响巨大,故早期干预非常关键。2、干预治疗目前一般采用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结合的综合方案。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常用哌甲酯、托莫西汀等,哌甲酯为处方药。行为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感觉统合训练、脑电生物反馈、家长培训、学校干预等。建议家长发现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问题时,医院咨询或就诊,医生会根据多动症类型及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个体化干预及治疗模式。儿童孤独症
儿童孤独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三个方面,治疗以非药物方法为主。1、临床表现(1)社会交往障碍:患儿在社交接触中,缺乏适当的目光、表情、手势以及躯体姿势等辅助交流或互动手段,不能与同龄儿童发展伙伴关系,不能自发地寻求/分享愉快、乐趣和成就,社会交往中缺乏情感投入。(2)言语交流障碍:患儿讲话时间较同龄儿童晚,甚至年龄很大时仍“一言不发”.有些患儿虽有足够的言语能力但从不主动发起交谈或不能维持交谈;有些患儿讲话刻板、重复,不能进行扮演游戏或模仿社交活动的游戏。(3)异常行为方式:患儿可全神贯注于一种或多种刻板、局限的兴趣模式,如有些儿童对旋转的东西表现出异常兴趣,喜欢不停转动身体,还可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如扭动手指、踮脚尖走路。此外,有些儿童可表现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过分迟钝或过分敏感,多数儿童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部分合并癫痫,极个别可表现出某方面的天赋如机械记忆力超强。这些特点通常均于3岁前出现。2、干预治疗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一般认为,年龄越早,改善程度越明显。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如针对孤独症特殊教育和训练课程体系。患儿及其家庭成员、儿童保健科医生、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开展多模式、个体化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儿童情绪障碍
儿童情绪障碍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以焦虑、恐惧和强迫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包括特发于儿童期的情绪障碍,如儿童分离焦虑、社交焦虑、同胞竞争焦虑等,以及儿童恐惧症、强迫症、适应障碍、癔症等。此类障碍较为常见,由于与正常焦虑、恐惧情绪难以区分,家长不易察觉,通常被忽视。但该疾病对儿童情绪及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应给予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