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国际双相障碍日;
4月7日,世界卫生日。
特别科普节目
年4月1日,作为上海市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浦融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健康有道》之第四十一期的主讲人-来自我中心心境障碍科主治医师闵婕为大家带来了:情绪像坐“过山车”,让我们一起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以下内容根据本次节目主持人欣绘和闵婕医师对话整理,希望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朋友。限于篇幅,无法完全感受直播中精彩,欢迎收听随文所附音频。
每个人的情绪的状态会有跌宕起伏,有时候我们“在状态”,有时候又“不在状态”,这很常见。但是如果说一个人的情绪波动像“过山车”一样,有时欣喜到了一个“波峰”,有时又沮丧到了“波谷”,那么影响了我们的工作表现,损害了人际关系,打乱日常生活,就要警惕“双相情感障碍”。
1
何为双相情感障碍
欣绘
我们了解到3月30号是国际双相障碍日,那么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闵婕: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其中的一个疾病亚型,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不是2个独立疾病,而是同一疾病的2个阶段,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在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在抑郁发作时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欣绘
刚提到的一个是反复循环,一个是交替出现,混合方式存在,能不能举个例子?
闵婕:比如说如果是抑郁症,那它可能就是以抑郁为主要表现,但是双相障碍它可能一会儿是躁狂,然后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它又变成抑郁了,这个就是一个反复循环和交替出现,而混合方式存在,通常是指在抑郁发作的过程中,可能会突然出现短暂的躁狂样的表现,或者在躁狂发作期间会有抑郁出现,也就是以“高中有低”或“低中有高”这样一个方式存在。
欣绘
怎样去理解“轻躁狂”呢?
闵婕:如果说人的情绪是一片海洋,开心就是海里时不时腾起的浪花,有起有伏;那轻躁狂就是涨潮,是海平面整体的上升,而躁狂则是海啸,严重程度,不言而喻。轻躁狂的程度比躁狂发作要轻,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根据现行诊断标准,最短也要连续4天才有诊断意义。
欣绘
我们可不可以把轻躁狂理解为我们很疲劳,但是我们极其兴奋这种感觉?
闵婕:“人逢喜事精神爽”不会造成人根本的社交风格、性格特点的变化,以及持续的可被观察到的行为改变,特别是吃饭、睡眠这种生理需求。而轻躁狂的状态是心情的基础状态发生了上调,除了心情好,精力体力也有提升,睡眠需求减少了,而且不觉得疲劳,思维联想快,所以活动也多了起来。原来内向的人变得开朗,原来开朗的人变得非常热心主动。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产出,比如写了文章,出了书,工作不知疲倦,升职加薪,久违的轻松感觉等等。
欣绘
对一个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我们怎么来发现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TA有没有可能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闵婕:双相障碍是一种情绪像“钟摆”一样摇摆不定的疾病,其病理心理特征是心境不稳定。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思维奔逸、活动增多等症状。患者有时会因细小琐事而大发雷霆,严重时可以有冲动或攻击性言语和行为,自我感觉良好、言辞夸大,可达到妄想的程度。发作严重时,患者极度兴奋躁动,行为紊乱,常难以安静,不知疲倦,不断计划,整日忙碌,爱管闲事,易冲动,行为鲁莽,不计后果,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办事缺乏深思熟虑,常造成不良后果。抑郁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低落的影响下,患者出现悲观思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能正确比较和别人的差异。在悲观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患者可出现记忆力下降,抽象思维能力减弱,学习困难等等。有些患者生活被动、疏懒,整日不想做事,不愿参加平常喜欢的活动,不想上班,也不愿与家人、朋友和周围人接触交往。
欣绘
听友李先生提问,他说他感觉每天情绪都是不一样的,一会无精打采,跟谁都不愿意说话,一会又突然兴奋,会做出一些恶作剧。他说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写作灵感真的特别多,我都来不及记录,大概已经这种情况持续一两个月了,他说有灵感挺好的,挺享受的?
闵婕:这样的愉快体验确实容易让人上瘾,很多患者就诊时希望医生把自己调整到“轻躁狂”那个状态,可作为医生,我想发自内心的说一句“臣妾做不到”啊!研究发现,并没有“小躁怡情,大躁伤身”的规律,只要是发作,不论轻重,都会对患者大脑的工作记忆、执行功能造成损害,特别是情绪相关的任务。有经验的患友会发现每一次“轻躁狂发作”都暗中标好了“价格”,(轻)躁狂一时爽,抑郁“火葬场”。
2
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
欣绘
我们有听众提问,他说他曾经有看到过一篇报道说85%的人都存在心理疾病,是这样的吗?
闵婕:是的,因为世界在飞速发展,人们普遍压力比较大,所以容易有一些情绪方面的问题,像焦虑,抑郁,失眠以及一些亚健康的状态,如果长时间处于这些状态而无法调节,对我们的工作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医院评估、咨询及治疗的。
欣绘
有听友提问,在普通人的心目中双相情感障碍是指这个人的精神状况出现问题了吗?
闵婕:是的,双相情感障碍确实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精神疾病。从患病率来看,双相障碍的患病率比较高。根据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身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从疾病的特点及对个体的影响角度来说,双相障碍复发率较高,停药后1年内复发率达40%,多次发作后会出现发作频率加快,病情趋向慢性化。长期、反复的发作,使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减退,生活质量、家庭和社会功能都造成了很大影响;长时间处于不同的情绪波动之中,使双相障碍患者具有相当高的自杀成功率,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此外,双相障碍患者常共病许多其他精神、躯体疾病,如人格障碍、酒精滥用、焦虑障碍、肥胖、糖尿病等,终身共病率高达50%~70%,共病问题使双相障碍的疾病过程更加复杂化。因此,双相障碍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等特点,是一类严重危害患者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的精神疾病。
欣绘
有听友提问,什么性格特点的人容易患双相障碍?
闵婕:首先,从心理影响因素来看,双相障碍的患者容易冲动、自责、狂躁、抑郁等,导致其社交受损。临床观察和其他研究提示双相障碍患者比正常人外向、神经质、强迫、追求完美、开放。其次,拥有环性气质的人也容易罹患双相障碍。他们好交往,富有同情心,多动而少幻想,对外界事物兴趣广泛。有时开朗热情、思维敏捷、积极进取、喜悦乐观;有时则郁郁寡欢、情绪消沉,可无端地突然抑郁或兴高采烈,历时数日至数周不等。很多双相障碍患者具有这种气质。最后,是具体的人格特征。目前虽然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说明双相障碍的发生与某种特殊的人格障碍有关,但也有人提出具有情感旺盛性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双相障碍。(具有明显外向性格,精力充沛、睡眠需求少),临床上,遇有这类人格特征的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应警惕是否属于双相障碍或是否会发展成为双相障碍。
欣绘
双相障碍的人是否比一般人聪明?有的甚至是天才。
闵婕:“疯狂的天才”“大喜大悲的人生”“所有精神障碍中自杀率最高”等等,这些关键词都指向同一个疾病——双相障碍。历史上不少*治、文化名人,如丘吉尔、林肯、海明威等均患有此病。众所周知,著名的画家梵·高就是一名双相障碍患者,前两天也就是3月30日,是世界双相障碍日,选择这一天因为这一天也是梵高的生日。梵高的一生都在和这一疾病做斗争,并通过艺术创作抒发自己的痛苦和感受。通过他不同时期的画作,我们可以看出他处于不同的情感状态。双相障碍这一疾病可能给梵·高带来了创作灵感,但也最终导致其自杀,可以说地狱和天堂皆在一念之间。但是,梵·高的天才创作绝不仅仅因为罹患双相障碍这一疾病才会诞生,这与他自身的爱好、勤奋的学习、大量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大量的研究表明,双相障碍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高致残性的疾病,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且认知功能的改善与症状缓解具有相关性。目前并没有相关文献指出智力水平的高低与双相障碍的患病情况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欣绘
有没有一些调查显示,比如说像梵高的家族里是不是有家族史,也就是说双相障碍是不是有一定的遗传概率?
闵婕:双相障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突出作用。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障碍等更为突出。双相障碍的遗传方式属多基因遗传。群体遗传学研究发现,如果确诊一名双相障碍的患者,那么可以推测,他亲属患病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的10~30倍。家系研究发现,某家族中如果确诊一名双相I型障碍的患者,其父母、子女以及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患双相I型障碍的概率较普通人群高8~18倍。研究还发现,半数双相I型障碍患者,其双亲中至少有一方患心境障碍,且常常是重性抑郁障碍。父母中若一方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概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相I型障碍,其子女患心境障碍的概率为50%~75%;此外,双生子研究还发现,单卵双生子双相I型障碍的同病率为33%~90%,而双卵双生子为10%~25%。总而言之,双相障碍I型患者的家系传递与遗传因素的关系非常密切。
欣绘
有听友提问说我的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我的孩子怎么变成精神病了,而且是重性精神病?
闵婕:是的,双相情感障碍最初的发病年龄往往在青少年、青年时期,覆盖初中、高中、大学三个重要阶段。对于双相障碍的学生患者来说,规范治疗对其生活质量和精神状况的改善具有积极的作用。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好转,学习能力会提升,能顺利完成学业,保证职业竞争力,同时也会促进其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管理能力作为就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患者就业能力的提高。
欣绘
刚才您说到了它是覆盖我们的青少年期的,那么有没有一个集中的发病年龄段呢?
闵婕:双相障碍它的平均发病年龄是早于抑郁障碍的。双相障碍Ⅰ型平均发病年龄通常是在18岁,双相障碍Ⅱ型平均发病年龄是在22岁。我们国内双相障碍Ⅰ型平均发病年龄通常是在28岁,双相障碍Ⅱ型平均发病年龄是在29岁。但家庭、学校、社会对这种疾病的知晓率比较低,很多人没有被发现。比如孩子们处于抑郁相时常表现为厌学,但却被认为是堕落。而当他们处于躁狂相时,则往往被认为是有自信、有活力的表现,因此,这种疾病常被忽视或误以为的单纯的抑郁。
3
双相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欣绘
有听友提问说没有患过抑郁症,为什么医生诊断我是双相障碍呢?
闵婕: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与行为障碍一章(ICD-10)诊断标准,既往没有抑郁发作,仅有单次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诊断为“躁狂发作”,而2次及以上复发性躁狂或轻躁狂(无论是否有抑郁发作)则诊断为“双相障碍”。在日常医疗中,因为几乎所有躁狂发作患者最终都会经历抑郁发作,而且他们很多重要临床特征及有双相障碍家族史都类似于双相障碍,同样对心境稳定剂治疗有效。此外,研究也发现单相躁狂、复发性躁狂与双相障碍存在共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在临床治疗方面也无差异性。因此,《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及即将公布施行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诊断标准均将躁狂发作纳入双相障碍I型,不论患者在躁狂发作之前或之后是否有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有轻躁狂及抑郁发作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若仅有轻躁狂发作,既往无抑郁发作,则考虑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也属于双相障碍范畴。
欣绘
有听友提问说,TA个人觉得躁狂破坏力挺强的,那么一定要得这个病的话,是不是可以用一些药让我们抑郁更多一点,至少抑郁的话我们会比较安静一点,是这样子吗?
闵婕:不是这样子的,抑郁发作时,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焦虑悲伤、思维缓慢、精力下降,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低落的影响下,患者出现悲观思维,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不能正确比较和别人的差异。在悲观思维的基础上可以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不管是躁狂发作还是抑郁发作均是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之一,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各种类型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规范治疗、保持心境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欣绘
那么得了这个病是不是就得终身服药呢?
闵婕:目前双相障碍的治疗倡导全病程的治疗理念,分为急性期、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当急性症状完全缓解后即进入巩固维持期。巩固治疗期主要治疗药物、剂量应维持急性期水平不变。对已确诊的双相障碍患者,在第2次发作(不论是躁狂还是抑郁)缓解后立即给予维持治疗。在维持治疗期,对原治疗方案可以在医生的密切观察、指导下进行适当调整。有研究表明,使用接近有效治疗剂量的患者比低于治疗剂量的患者预防复发效果要好。维持治疗应持续多久尚无定论。多次发作者,可考虑在病情稳定达到既往发作2~3个循环的间歇期或2~3年后,边观察病情边减少药物剂量,逐渐停药,避免复发。在停药期间如有任何复发迹象,及时恢复原治疗方案,缓解后给予更长维持治疗期。在维持治疗期里应该排除可能存在的社会心理不良因素,施以心理治疗,更有效地减少复发的风险。
欣绘
还有听友提问说凡药三分*,药物是不是*副作用很强?是不是最好不要吃这些药,有别的办法吗?
闵婕:几乎所有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但只要合理使用药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性降到最低限度。因为不同个体对精神药物的治疗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医生在为每位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会考虑患者的性别、年龄、躯体情况、是否同时使用其他药物、首发或者复发、既往对药物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从而选择药物或剂量。患者用药后若出现不良反应,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如出现手震颤、身体活动不灵便、眼球上翻、坐立不安等,医师会开具一些抗震颤或镇静类药物;在治疗初期患者多少会有点昏昏欲睡的感觉,但大多数患者能很快适应,我们可将药物集中在睡前服,以减少此类不良反应,还可以帮助睡眠;口干便秘也是常见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可以经常用水润喉,含服刺激唾液分泌的食品,如话梅等。便秘时摄入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如青菜、香蕉、苹果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间歇服用缓泻剂,如番泻叶、果导片;恶心、食欲减退、小便频繁这类症状在服用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时容易出现,继续服药会逐渐消失,也可以在菜中适当加点盐以改善;小便频繁可以多喝水,以补充失去的水分。药物治疗是双相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坚持药物治疗对消除精神病理症状,防止复燃,预防复发均有重要作用。
欣绘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有必要吗?
闵婕:有必要,心理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让人情绪稳定”。这跟我们双相障碍的治疗目标是非常契合的。学习和实践更多调整情绪的方法是确保“长治久安”最重要的途径。但需要在药物维稳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治疗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咨询市场比较复杂,需要慎重挑选心理咨询师。
欣绘
很多家长担心,如果说孩子被诊断为双相障碍,那么将来他的一个求职,他进入到社会该怎么办?会不会困难重重?
闵婕:目前*府十分重视对精神疾病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公众了解精神疾病,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患者,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歧视。公众媒体也加强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良性宣传,给予精神疾病患者公正的社会环境,使精神疾病患者在竞争中实现就业。另外,*府、医院和非*府组织也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职业康复场所,培训工作技能,寻找工作地点,使得他们可以找到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可以自身的兴趣为基础,在专业工作者、家属或社区团队的帮助下进行技能培训,尽可能在竞争性市场中找到并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双相障碍享有“天才病”的盛名,如果搜索双相障碍的名人,就会发现一些卓有建树、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治家、商务家。所以,双相障碍患者只要通过规范治疗,完全能够恢复到健康状态,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患病与否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但我们能够选择的是如何应对疾病,比如把疾病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的范围里,继续愉快的生活。记住,双相障碍是一种疾病,不是个人的错误,如果大家有任何的情绪问题,也可以来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就诊,咨询,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来帮助到大家。规范化的治疗,患者、家属和医生三方通力合作,一起寻找解决办法,共同面对,共同成长,让生命的过山车平稳行进,更可以看到两旁无尽的精彩。
往期回顾
1、赵旭东:疫情危机下,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2、诸秉根:心理行为障碍的药物治疗
3、王玲: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
4、王强:精神分裂症的误解与事实
第四期
5、孙喜蓉:抑郁症到底离我们有多远
第五期
6、刘亮:复课了,孩子的学业压力和亲子冲突如何解决
第六期
7、秦虹云:最美夕阳红维护老年人心身健康
第七期
8、陈发展:家有少年从家庭视角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八期
9、金莹:您的焦虑正常吗
第九期
10、高利民:失眠症疗愈三步曲
第十期
11、袁杰:不容忽视的“双相障碍”
第十一期
12、胡满基: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第十二期
13、傅伟忠:老年性痴呆你了解多少第十三期
14、江琦:老年性痴呆一起来聊聊第十四期
15、宋磊:如何处理婚姻危机
第十五期
16、闵海瑛:医院的人文
第十六期
17、裴瑜:中西医双剑合璧之失眠治疗
第十七期
18、俞玮:谈谈精神康复的重要性
第十八期
19、张洁:强迫症知多少
第十九期
20、谭红阳: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管理
第二十期
21、刘亮:如何帮助孩子缓解不安和消极情绪
第二十一期
22、秦虹云:请帮我留住“逐渐消失的记忆”
第二十二期
23、陈发展:“读懂你的孩子: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意义”
第二十三期
24、詹婷:家有神兽,打不打
第二十四期
25、赵楠:我们对抑郁症的误解有多少
第二十五期
26、赵蕴晗:探索身体和情绪的秘密
第二十六期
27、严彩英:*品与精神障碍
第二十七期
28、秦瑀:如何在更年期拥有甜美的睡眠
第二十八期
29、陆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多动症”
第二十九期
30、张雷:得了老年痴呆怎么办
第三十期
31、葛聪聪:如何“事半功倍”地养娃
第三十一期
32、刘飞:抑郁症与生育那些事儿
第三十二期
33、龚恒芬:失眠,要不要寻求帮助
第三十三期
34、陈燕华心理测量:让我猜猜你在想什么?
第三十四期
35、庄红平:心里的话儿向谁说
第三十五期
36、刘革亚:无酒不成宴席?劝君莫贪杯
第三十六期
37、张喜燕:少年不知愁滋味?被忽视的儿童青少年抑郁
第三十七期
38、师典红:二孩家庭中大孩的心理健康探讨
第三十八期
39、周芳:真诚做自己,好好做父母第三十九期
40、张婷婷:应对焦虑第四十期
点击“阅读全文”查看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挂号及预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