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为什么说在所有的罪业中,ldquo嗔
TUhjnbcbe - 2021/5/21 22:13:00

点击蓝字获取更多精彩信息

每日功课:礼拜88佛+诵《地藏经》+念佛

贪嗔痴

又称为佛教三*

佛教认为六道众生

之所以沦入苦海

受诸烦恼、不得解脱

皆因后天习染三*所致

所以我们要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每个人都知道

生气、埋怨、记恨不是件好事

但有时却控制不住自己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人的嗔心实在是太容易生起

很多人立下了宏图大志

努力过程中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以为是伟大的抱负

殊不知因为心中的

这种执着、这份执念

而产生抱怨、愤愤不平的心理

也已然是嗔心的一种表现

哪些心理可以叫做嗔恚?

嗔恚有什么样的过患?

我们又如何去对治嗔恚之心呢?

什么是“嗔恚”

《成唯识论》中说到

“嗔者,于苦、苦具

憎恚为性,能障无嗔

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嗔是佛教中几大根本烦恼之一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

贪是由于对事物的喜好

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

和占有的心理欲望

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

而产生愤恨

恼怒的心理和情绪

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

他人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

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

不安等精神作用

对修行是十分有害的

因而佛教把

“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

嗔恚的过患

瞋为*之根,瞋灭一切善。

——《大智度论》

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

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

轻者危害一家一村

重则会使整个社会

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

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

嗔恚是三*中最重的

其咎最深

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人对于环境的不满

或是他人在做事上违逆自己的个性

双方便会面红耳赤、破口相骂

这些就是“嗔”的表现

如果是遇到不能忍受的逆境

又不敢表现出来

时间久了怀恨在心待机报复

这种情绪与心理则叫做“恚”

“嗔恚心”发作起来

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智

甚至是杀人放火的大恶都能做得出来

佛陀深刻了解这种不堪设想的后果

所以特别教示弟子要“远离嗔恚”

用“慈悲心”对治“嗔恚”

“三*”中的嗔是“*之根”

因为人一旦发嗔心

不但会产生*素

*害自己的内脏

更会在言语或行为上造作

从而伤害到别人

这是双重的罪恶

当嗔恚心生起时

我们该如何去对治呢?

阿姜查尊者是这样开示的

你必须有慈悲心

打坐时若嗔恚心生起

当修慈悲观

若别人行持不好或发脾气

不要因此而生气

否则你比他更无明

要心怀慈悲和智慧

因为对方正在受烦恼的煎熬

要内心充满慈悲

把他当作你亲爱的兄弟

在打坐时

专注在慈悲的感受上

要散发慈悲心于整个世界

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如果我们能够远离嗔恚

不但生活平静安详

心地柔直善良

不会损恼众生

不去与人诤讼

而且面貌慈和

能够得到端正庄严之身相

为人所尊敬处处无所障碍

人人都喜欢亲近他

这是何等的利益

因此学佛修行的人

应当培养慈悲心,时时悲悯众生

养成慈和忍辱的美德

广结善缘,与人和乐相处

共同建立起无诤的世界

对着“嗔恚”修“忍辱”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

——《佛遗教经》

唐朝时有位宰相娄师德

有一天皇帝下诏

要他弟弟去当州牧

临行前娄师德就问弟弟说

哥哥在朝廷当宰相

你又要去当州牧

如此一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嫉妒

如果有人对你不满

以种种恶言来伤害毁谤你

你该怎么办?

弟弟说笑一笑,不理他就好了

娄师德接著又问

如果你不理他,他却得寸进尺

当面污辱你,甚至吐你一把口水

遇到这种情形你会怎么处理?

弟弟回答

我会很欢喜的把口水擦掉

娄师德听了却告诉弟弟

你实在令我忧心

弟弟觉得很奇怪

自己如此忍辱有什么不对?

娄师德讲人家吐你一把口水

表示恨你恨到了极点

而你却将口水擦掉

表示不能接受他的行为

这样做只会让他更生气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

让口水自己干掉

如此他的嗔恚自然也会慢慢化掉

人要能学会“忍”

忍学会了

就能成就大事

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辱骂

怎么侮辱你

不能只是表面上忍

要做到心中如饮甘露

将对方观想成来加持你的佛菩萨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

不但事业能够成就

自己的修行上也能更上一层楼

远离“嗔恚”得八种法喜

《佛说十善业道经》云

“若离嗔恚

即得八种喜悦心法”

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

二、无嗔恚心

三、无诤讼心

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

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

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温馨提示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说在所有的罪业中,ldquo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