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ldquo同性恋是心理障碍rdqu
TUhjnbcbe - 2021/5/4 12:38:00

国内首例“恐同”教材产品质量纠纷案有了终审结果。

年,学生西西(化名)发现,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版),将同性恋归为性心理障碍:“可以认为同性恋是性爱方面中的一种紊乱或性爱对象的倒错。”

相关书籍照片

(图源:澎湃新闻)

与编者和出版社沟通无果后,年,西西将出版社等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收回、改正、重印涉案教材。判决结果认为,原告的主张与图书中相关表述是认识性分歧,不属于图书编校文字差错中的知识性差错。

对同性恋的污名化还要到什么时候?家长为同性恋子女求医,甚至进行药物乃至电击治疗,同性恋在我们社会中何时才能“去病化”?

同性恋不是病。年,美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疾病分类将“同性恋”从编号为《ICD-10》的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中彻底移除,并且指出同性恋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

年,中国把同性恋从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中剔除。剔除正是因为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

同性恋在中国不是罪,年,“流氓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去除。

“恐同”教材背后,正是对多元性倾向(sexualorientation)的偏见。远在大学之前,孩子就应该得到性倾向多元的教育。

关于同性恋不可不知的三两事

性倾向

性倾向包括三个方面:性认同、性吸引和性行为,包括对他人的持续情感依恋、爱慕、性欲望与幻想(APAhelpcenter,)。根据美国心理协会(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APA)年的定义,性吸引是指受某一性别的个体吸引,产生喜欢、爱的体验。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异性恋,但是人类的性倾向是多元的,除了异性恋,还存在其他的性倾向,如同性恋和双性恋。女同性恋者英文是Lesbian,男同性恋者英文是Gay,双性恋者英文是Bisexual,跨性别者(性别认同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英文是Transgender,这四类人群被称为性少数群体,简称LGBT。

性别独角兽中就提到了吸引

(图源:TSER)

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

为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对基因、大脑、激素、发育、养育环境、社会和文化等因素进行了研究,但至今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性倾向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刘俊,张进辅,)。也就是说,到目前,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仍未有定论。

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天生的、由基因决定的,也有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性倾向是后天形成的,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的性倾向。但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性倾向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的,都是正常的,都应该得到尊重。

年纽约街头“我为我的同性恋孩子感到骄傲”活动

(图源:微博)

同性恋者的婚姻和子女养育

不同国家对同性婚姻的规定不同,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性婚姻是合法的。

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和地区地图

(图源:Bilibili

HOLA-07)

异性恋伴侣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成为父母,同性恋者也同样享有为人父母的快乐和幸福的权利。

在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允许同性恋伴侣通过收养或辅助生殖技术,享受养育孩子的天伦之乐。研究也发现,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相比,在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没有明显差异,这些孩子的性倾向也不受父母性倾向的影响(Golombok,etal.,)。

小学就要讲“性倾向”

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中,有多处涉及性倾向多元教育。

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在小学讲“性倾向”?放到中学甚至大学讲是不是更好?

(1)从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角度

从生理发育看,女孩的性发育大约从9~10岁开始,男孩的性发育大约从11~12岁开始(ShafferKipp,)。在青春发育期,生理的迅速变化和心理变化速度是不匹配的,生理发育的成熟和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容易使男孩和女孩对自我角色的认知不清晰。

青春期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和完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教育和文化对自我概念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非常关键。

在早期讲解,可以避免学生对于自我认同的恐惧。如果在小学高年级没有机会学习有关性倾向的知识,部分性少数学生可能会因自己对同性产生性吸引而感到害怕、恐惧,并通过非正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可能良莠不齐,甚至带有偏见和错误,这无疑对性少数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恐同或者性倾向污名化的环境中,如果缺乏对性倾向知识的科学讲解,会影响性少数学生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

研究发现,性少数学生由于环境对性倾向的污名和恐同的氛围,会有更低的自尊水平、学业成绩(Russell,etal.,),心理健康状态(Birkett,etal.,)也会受到影响。

(2)从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的角度

研究发现,初中是校园暴力与欺凌的高发阶段,校园暴力和欺凌的数量在初中会急剧上升(Birkett,etal.,),而导致校园暴力与欺凌的原因,其中就包括了基于性倾向、性别和性别表达的欺凌(UNESCO,)。

同性恋学生除了会经历异性恋学生遭遇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例如踢打等躯体暴力、恐吓羞辱等言语/情感暴力、性骚扰等性暴力和鼓励排挤等间接欺凌以及网络欺凌外,他们还面临着异性恋霸权文化、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倾向的污名化和偏见以及不符合传统性别规范的性别表达压力(Russell,Fish,;Russell,etal.,;)。

电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就描述了对同性恋男孩的欺凌

(图源:Netflix)

校园暴力与欺凌造成的负面影响,例如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对性少数学生的影响普遍比异性恋学生更加严重(Russell,)。

魏重*和刘文利()对国内名LGBT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认同,40.9%的LGBT学生曾在学校听到难听绰号,34.6%受到过言语伤害,21.9%被孤立,6%受到身体伤害的威胁,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LGBT学生都遭受着校园暴力与欺凌,其中所有阶段的学生都受到了超过30%的言语伤害。

对性倾向进行客观全面的讲解,有利于减少学生通过其他认知渠道获得带有误导或偏见的信息而导致对性少数群体的污名(高燕宁等人,;李丹,;王卫媛,)。

同时,张涵等人()发现在小学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比初中或高中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对性少数群体更加宽容,更少偏见和歧视,这说明了早期教育中开展全面性教育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性倾向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异性恋学生在基于性倾向的校园暴力与欺凌中,往往都有直接或间接的重要作用,他们可能是暴力、欺凌事件的实施者、旁观者或对LGBT学生的支持者。

对大多数异性恋学生讲授关于性倾向的相关知识,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异性恋学生平等、尊重的价值观,减少对同性恋群体的偏见和污名化;同时,也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整体校园氛围。

在良好、安全的校园氛围中学习和生活,无论是异性恋学生还是同性恋学生,都将从中受益(Birkettetal.,;鲍振宙等人,;李董平等人,;杨雪等人,)。

因此,从预防校园暴力与欺凌的角度,有关性倾向多元的知识和平等、尊重、包容的价值观念应该在小学阶段传授给学生。

(3)从预防儿童性侵害的角度

以往预防儿童性侵害教育大多

1
查看完整版本: ldquo同性恋是心理障碍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