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患者
能否注射新冠疫苗?
随着新冠疫苗在国内广泛开始接种,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患者想要注射新冠疫苗,于是,门诊关于新冠疫苗的提问比比皆是:精神分裂症能打新冠疫苗吗?抑郁症、焦虑症能打新冠疫苗吗?我在服用精神科药物,能打新冠疫苗吗?面对大家的疑问,我在这里做一个统一的回复。
关于精神病患者能否接种新冠疫苗,北京疾控中心发布的接种要求表明精神类病史的人群应该避免接种。根据新冠病*疫苗的说明书,接种禁忌包括对疫苗或疫苗成分过敏者、患急性疾病者、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者、正在发热者及妊娠期妇女,而精神类疾病恰好属于其中的慢性疾病范畴。
根据I/II期临床试验结果,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疲乏以及发热,但是根据个人体质的不同,也有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不良反应。部分自理能力较差的精神疾病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并处理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容易对自身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另外,家族或个人有惊厥、癫痫史者应尽量避免接种,相关方面的证据不足,无法排除注射疫苗后诱发惊厥或癫痫发作的可能性,因此,有惊厥、癫痫、格林巴利综合征、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脑病或精神病史的情况,都属于接种的相对禁忌,但不是绝对禁忌。
而且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建议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尽量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建议清淡饮食、多喝水。
此外,精神疾病患者因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或伴随其他并发症,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注射疫苗产生的抗体数量可能会减少,达不到预防效果。因此,如果患者存在免疫力低下或缺陷的情况,是不能接种减*活疫苗的。也有观点认为抗精神类药物本身就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会直接影响疫苗效果的发挥。
目前人群对新冠病*新冠病*是普遍易感的,在人群免疫屏障建立之前,即使部分人接种了疫苗,防控意识和防控措施也还是不能放松。另一方面,疫苗免疫成功率不是%,与正常人群相比,少外出的精神疾病患者感染的可能性较低,权衡这一现状与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我们更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护措施来避免感染。对于已经进行接种的患者,要密切监测有无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有且无法排除是由疫苗引起的,则不建议行第二次接种。
对于病情稳定控制良好的精神疾病患者,有部分专家认为可以注射新冠疫苗,接种时要主动告知医生自身的健康状况,请医生帮助评估后判断是否可以注射。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包括接种后一周内避免接触个人既往已知过敏物及常见致敏原,尽量不饮酒、不进食辛辣刺激或海鲜类食物,清淡饮食、多喝水等。这些都需要患者知晓并理解,或在家属看护下遵守,如果患者无法做到,建议不要接种疫苗,以免引发后续的过敏反应。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群对新冠疫苗的耐受性普遍较好,可以持续
亲密和谐的家庭关系,积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当孩子遇到疾病困扰时,家长必须担当起照护者和支持者的职责。
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具有逻辑思维片面、行为缺乏自觉性、情绪控制能力不足的特点,处于自我意识及自我同一性产生的关键时期。因此,儿童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
一些父母认为孩子症状已经好转,担心药物对身体不好,就急于停药,结果导致疾病复发。不规律服药和过早减药停药是精神疾病复发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药物应由父母保管,建议每日清点药物所剩数量,避免由于孩子不愿服药或积攒药物而导致的意外发生。
父母要细心观察,平时留意孩子的衣物、环境、地面有无药物。药物治疗必须遵照医嘱,不能随意加药、减药、换药或停药。在服药过程中如有不适,如:呛咳、吞咽困难、身体僵硬、排尿困难等,应及时就医。
二、症状观察
父母要留意孩子的神志、精神症状、情绪状态,观察是否有凭空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到不存在的东西,自言自语,无故自笑、哭泣,怪异的动作,难以理解的行为等。了解孩子存在的症状,才能更好的应对。
攻击行为往往是精神症状支配下产生的,父母要以和蔼的态度与孩子接触,多正面引导。
对于有自杀、自伤行为的孩子,父母应密切观察情绪变化,以及异常的言语,居住环境中的物品尽量简单,刀、玻璃制品等应妥善保管,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要有预见性。
三、日常生活
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生活计划,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后再制定新目标,提高孩子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