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精神科认为,抑郁症的遗传度为40%至70%,双相障碍的遗传度约80%。这些数据白纸黑字地写在国内最新精神科著作《沈渔邨精神病学》中。
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接诊时,也会留意患者的家族史。如果发现患者的直系或旁系亲属也患有精神心理障碍,往往会考虑患者的得病有较大的遗传因素。
在这些背景下,很多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及其配偶、父母非常担忧“遗传”的问题:
第一,患者的精神心理障碍真的是遗传而来的吗?到底是父母哪一方的“基因”出了问题?
第二,既然有那么高的遗传度,那患者的病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以上两个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这些患者和家人之所以如此担心“遗传”问题,是因为他们所理解的遗传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类遗传属于单基因基因,是个体将有缺陷的DNA遗传给了下一代。比如白化病、血友病等。
一开始,科研人员也猜测抑郁症、双相障碍等也属于基因遗传疾病,尤其是多基因遗传疾病,但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后,目前还没有得出确切的、让人信服的答案。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科研人员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主要靠表观遗传学机制进行遗传。
表观遗传学机制指的是基因本身不发生改变,而是基因的表达方式发生可遗传的改变。这就好比产品设计图纸没有发生改变,但细胞利用图纸的方式发生了改变,那么制作出来的产品、也就是个体的心身健康状态当然就有所不同。
而且,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因素非常常见,生活中的应激事件、饮食方式、体育锻炼、药物及心理治疗都可以令基因表达发生改变。
从这个角度来看,患者及家属与其过多地担心“遗传度”,还不如积极寻求专业有效的治疗,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而且,如果患者能培养起积极乐观、越挫越勇的良好性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都可以通过表观遗传学传给下一代。
关于精神心理障碍“遗传因素”的相关文章:
-抑郁症确实可以遗传!但这种“遗传”跟你想的很不一样……
-双相障碍遗传因素高达80%,这是真的吗?
但有的患者及家属还担心:如果患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他们生育的小孩会不会受到不良影响?
很明显,这个问题也涉及了表观遗传学机制,而且答案是:有可能会。
一直以来,临床医生认为女性患者在备孕时服用某些精神科药物,将有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但对于男性患者服药对精子的影响,相关研究较少。
最近,一篇科研报道指出,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帕罗西汀的男性的精子发生DNA碎片化的可能性为普通男性的5倍,这样的精子更容易导致流产。
而且,父亲在母亲受孕前的精神状态也会影响到精子的状态。动物实验表明,如果男性长期感到压力山大,也就是总是处于情绪波动、内心压抑等慢性应激状态的话,那么其后代的大脑应激反应也不正常。
换言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若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在服药期间想孕育下一代,一定要咨询精神科医生,按医生的意见调整用药方案,并尽量在情绪稳定、心情放松的情况下备孕。
而且,患者的家人一定要加强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加快患者的康复,才可能帮助患者减少服药量,甚至完全撤药;从而减少对备孕的不良影响。
总而言之,患者的父母、家人一定要积极学习科学的、前沿的精神心理知识,深入而理性地看待精神心理障碍,利用最新的知识打破一些旧有的、偏颇的观念。这样才能免于恐惧和焦虑,积极地寻找应对措施。
以下推荐一篇关于男性表观遗传学的科研报道《爸爸的精子里不仅有遗传密码,还有他的人生》。
希望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表观遗传学的机制,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健康生活、“优生优育”的启发!
——何日辉
(以下原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