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圳社工领域服务报告精神卫生领域服务
TUhjnbcbe - 2021/4/3 13:54:00

深圳市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

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

深圳市龙华区启明星社工服务中心

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

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

深圳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早在年,就有在院为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服务的萌芽,年起,深圳市在残障、医务等领域配置专职社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同时辐射其他有需人士。年,深圳市被纳入国家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城市,随后印发并实施了《深圳市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其中首次提出了“配置社会工作者参与精神卫生服务”,随后深圳市引入专职社工,开始实际参与社区的精神卫生工作,精神卫生社工在深圳的发展走入“快车道”。

年,深圳市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入社会工作者加强基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根据文件精神,深圳市计划按照每50名患者配备1名社工的标准配备专职精神卫生社工,并开展专业领域的培训,精神卫生社工服务领域蓬勃发展起来。截至00年10月,深圳共有18家社工机构开展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该领域专业社工达85人,精神卫生社工已覆盖市、区精神卫生中心、街道、社区一线工作队伍,在医务、残障、社区、社会心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深圳精神卫生领域社工累计建档个案个,开展探访及即时辅导次、小组个、活动场,服务总量达人次。

一、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主要服务内容

(一)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个案服务

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工在院内及社区,联合多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个案服务,包括服务建档、定期随访、风险评估、药物管理、心理辅导、生活能力训练、重建生活希望等专业服务。

(二)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服务

社工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人际交往能力差、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开展服务,利用互助性、发展性专业社工服务模式,帮助患者提高人际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技巧,同时促进社会人士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接纳。

(三)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因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排斥及患者本人的病耻感,患者长期在紧张、焦虑的环境下,心理压力巨大,而患者家属长期照顾患者,日常不仅要承受患者患病带来的痛苦,而且还长期处于不同的应激状态中,甚至还要承受来自社会舆论带来的多重压力,这些多重因素为患者家属带来心理、情绪上的自卑和病耻感。社工通过专业服务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情绪疏导和社会心理支持服务,调适其心理状态,搭建社会支持系统,增强其自我效能。

(四)为精神障碍患者链接资源

同样是社会弱势群体,精神障碍患者因其特殊性,不像其他群体能够得到公众的理解和关怀,更多的是患者被污名化、被社会漠视及排斥,处于社会边缘,极度的缺乏社会支持。因此,社工从宏观*策倡导、中观资源整合及微观家庭成员互动三个维度,链接社会资源,协助患者获得多方资源支持。当前提供的服务包括:链接教育培训及就业资源、社区/社会福利资源(社会保障、经济援助、医疗援助等)、社区/社会服务资源(社区照料、社会融入等)、其他专业技术服务资源(心理、法律、医学等)。

(五)其他*府委托的精神卫生类服务

在精神卫生服务领域,各区因地制宜,多方合作开展在地性精神卫生服务项目探索,以期探索出本土化的精神卫生服务经验。如: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分级服务模式、助人工作者职业倦怠的介入项目、依托社区开展针对社区居民的精神健康宣导活动、危机介入及相关调查和研究,“社工+义工”双工联动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服务模式。

惠民+项目团队在社区开展精神健康宣传活动

二、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主要服务成效

(一)主要服务六大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底数清”、“情况明”

从市级—区级—街道—社区各级,精神卫生社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服务链,有效助力卫计系统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能定期摸底排查统计,数据更加清晰准确且实现动态更新,基本全部建立一人一档。

(二)服务数据精确有效,量化结果均向好的方向发展

目前精神卫生领域社工直接服务约人,间接服务人数超3万人。与无精神卫生社工介入前比较,当前管率、失访率、面访率、服药率、监护人监护协议签订率、个案管理率等数据均呈现稳步向好的态势。

(三)精神障碍患者得到有效救助,逐步实现精准康复、改变巨大

经过社工介入服务,精神障碍患者的疾病识别感、依从性增强,在疾病康复、社会功能康复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发展了潜能,树立了自信。患者的照顾者对其接纳度及照顾能力提升,有效舒缓压力,紧张的家庭关系得到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初步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络。

(四)精神卫生专职社工发挥协力合作的精神,促进资源联动

目前深圳已逐步促进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资源联动,凝聚各方精神卫生管理及服务系统人员,特别在社区关爱帮扶小组即五位一体运作中,起到了较好的协调、整合作用,人性化、专业化的工作方式,有效促进了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及精神障碍患者对精神卫生工作的认同感和配合度。

(五)精神卫生领域社工服务初步实现服务和管理并轨

目前,深圳精神卫生服务已形成系统化、柔性化管理和住院康复、院舍康复(中途宿舍等)、职业康复、社区康复全方面的康复服务相结合,初步实现服务和管理并轨。精神卫生专职社工服务及团队管理等均趋于规范化、专业化,个案管理、复元、积极心理治疗、ACT等模式实现了本土化,具体服务方法不断丰富、创新,涌现出一批优质的服务案例和项目。各区、各街道社工项目均形成合适的工作模式,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且与现有精神卫生管理与服务系统融合度高、粘合度强,受到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服务购买方普遍好评。

(六)精神卫生社工积极推动*策优化,有效落实保障

整体而言,社工积极宣传及讲解各项福利*策、专项救治救助*策等,助力优化申请程序,促进监护责任补偿保险全面覆盖,促使精神障碍患者监护人更愿意并学会履行责任,有需要的患者能得到快速救治,减少患者在肇事肇祸时所致的民事赔偿、医疗救治等家庭负担。

(七)社区环境更加友好,优化无障碍环境

社工一方面推动精神卫生意识宣传普及,为精神障碍患者正名,使社会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接纳程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引导精神障碍患者走出家庭,链接各项资源促使其融入社区,回归社会。

(八)促进维稳工作,助力平安社区建设

精神障碍患者在精神卫生社工提供药物管理、个案管理的基础服务下,病情趋于稳定。遇发病等风险情况,精神卫生社工及时掌握其动态情况,及时送院治疗,同时协助应急处置,因发病引起的肇事肇祸率大为降低,因肇事肇祸衍生的社会矛盾纠纷显著减少,保障了患者个人安全及公共安全。

三、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典型案例

(一)十年陪伴——守护抑郁症精神障碍患者的生命之光

大志(化名),男,49岁,抑郁症患者。他没有上过大学,却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字。他曾说,自己是被家庭抛弃的人,母亲不爱、弟弟憎恶、父亲也不想管;他曾说,自己总是把朋友关系搞砸;他曾说,自己是个没用的人;他曾说,自己白天是天使、夜晚是恶魔……十年间,他曾多次想通过自杀来换得解脱。

而每一次,他都从黑暗的自杀深渊里走了出来。因为,惠民社工总是在他最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来到他身边,听他的故事、聊他的感受、将他的书法作品带往国外交流,邀请他担任图书管理员……始终让他知道自己很重要。现在他说:“正是社工的关心陪伴,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点亮了我心中微弱的光。”

(二)“3万块的救急钱,筹到了!”——整合资源支援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家庭

小月(化名),17岁,分裂性情感障碍患者,非深户籍,现与母亲及弟弟居住在深圳。年6月,小月父亲主动向启明星社工求助,告知社工其家中爷爷、奶奶重病,妻子没有收入,再加上小月的情况,靠他一个人实在是撑不过去。社工了解情况后,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微观上促进家庭建立良好关系;中观上整合正式资源,得到帮扶;宏观上倡导社会*策,链接社会基金。

经过多方协同,社工协助小月母亲申请元的高风险监护人补贴,链接坪山慈善会提供元援助金,坪山彩虹之路协会提供元援助金。经济状况得到缓解,小月的父亲终于舒了口气,感到生活又有了希望。

(三)“有份工作,成个家”——助力精神障碍患者实现“普通人”梦想

小欣(化名),女,9岁,患有分裂情感障碍,10岁时首次住院,至今已住院7次。鹏星社工刚接触到小欣时,她不爱出门,也没找工作,天天窝在家里。交谈了几次后,社工才知道小欣的内心其实非常渴望工作,渴望认识新朋友,渴望结婚生子,但她担心自己的病情反复,别人会不让她工作,不愿和她做朋友,不会有人想和她结婚。在她情绪不稳定或遇到问题时,社工总会及时出现,鼓励她规律服药,为她申请免费服药补贴,陪她定期复诊。

近两年来,小欣的病情逐渐好转且愈加稳定,变的越来越善于沟通,不惧外出了。如今她已有了工作,几个月前还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很开心自己不用再住院,真实感受到未来可期。鹏星社工给予了她改变的力量,陪伴她一步步实现“普通人”的梦想。

(四)“街头犀利哥的变形计”——“五位一体”社区主动式介入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

小何(化名),男,41岁,患有精神分裂症,有过往吸*史。社联社工接触到小何的时候,他一个人居住在父亲为其租住的房子里,衣服残破不堪、头发长乱打结,住处垃圾堆积如山,白天到处翻找垃圾,还经常揣着水果刀晃悠,附近居民时有投诉,成为大家口中脏乱差、避之不及的“流浪者”。

社工通过联动“五位一体”,从入院治疗、*策帮扶、社区康复和社会融入等多个维度对他伸出援手。经过服务,现在的小何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每天收拾的白净清爽,理着精神的小平头,又变回之前的“帅小伙”;父亲和妹妹也重新接纳了他,化消极为积极,一家人重新“整整齐齐”;邻居也不再嫌弃和害怕他,他还在社区做起了义工。社工和“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的付出,实现了小何处境的“大转变”。

(五)携手起航,解决一户多残家庭的家属照顾难题

杜阿姨(化名),儿子大刘(化名)患有精神分裂症,孙子小刘(化名)患有精神发育迟滞伴发性精神障碍。年7月,大刘在浴室割腕自杀,杜阿姨向松坪小屋社工紧急求援。松坪小屋社工请其拨打10电话,同时立即联系民警和精防医生,协助其解决危机状况,杜阿姨害怕担忧的情绪得到及时缓解。

鉴于其家庭困难情况,社工又协助杜阿姨申请了住院绿色通道和临时困难补助,解决了经济困境。大刘出院后,社工又为小刘提供社区交流与融入的服务,引导大刘负担起了照顾小刘的义务。此外,社工积极与残联专干联系,帮助小刘申请了医院的残疾人寄宿服务试点项目;大刘也在松坪小屋的支持下,逐渐参与朋辈支持服务,开始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进一步减轻了杜阿姨的照顾压力。

启明星社工开展家属情绪支持小组服务

四、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品牌服务与影响力

(一)深圳市南山区残疾人家属资源与心理健康服务中心

该项目成立于年11月,由深圳市南山区残疾人联合会牵头、深圳市南山区惠民综合服务社运营至今。项目通过在精神障碍患者个体、家庭及社区三个层面开展工作,有效的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生活、社交、职业能力,建立家属互助资源网络,提高社区民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知,促进社区融合和社会和谐。在这里,有近百位精神障碍患者得到了康复,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

10余年来,中心开展各类活动1.万场,服务5.5万余人次,首创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出游计划,带领精神障碍患者赴省外及港澳地区出游近千人次。中心荣获国家级荣誉3次,省市级荣誉0余次,深圳市许多经典的精神卫生服务,如爱心店、ICAN我能工作室、摄影圆梦计划等,均出自该中心。

(二)ICAN——我能工作室

该项目由年精神障碍患者“飞跃义工队”发展而来,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生活中兴趣淡薄、意志消沉、社会功能退化,以及公众对精神障碍患者负面标签和歧视等问题,帮助精神障碍患者树立正面形象、寻找个人价值和生活意义。

该项目先后培养精神障碍患者义工骨干0余人,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和竞赛30余场,由工作室成员(精神障碍患者)主办或协办各类助人活动近00场。00年疫情期间,项目组建“疫情防控志愿队”,精神障碍患者变身防疫卫士,协助社会开展卡点登记、体温测量、室内消杀等防疫防控工作。多年来,该项目获得深圳双工联动优秀案例奖、第四届鹏城慈善典范项目奖、深圳关爱行动“百佳市民满意项目”等十余项荣誉。

(三)“松坪小屋”社工帮扶项目

“松坪小屋”社工帮扶项目成立于年5月,是由松坪山社区*委牵头,联合南山区卫健局、南山区慢病院、深圳市升阳升社会工作服务社共同成立的*建精品项目。项目以“无障碍的医疗服务递送、无障碍的复元体系建设、无障碍的友好环境营造”为体系重点,通过实施“暖心会谈、朋辈支持、添‘家’动力、爱溢松坪”四个层面的服务内容,促使精神障碍患者融入社区和回归社会。

该项目开展三年以来,累计帮助户家庭,促使3人回归融入社会,吸纳了名志愿者、6万多的财务资源以及箱物资资源。年至00年,项目连续两年被评为深圳市“双工联动”介入精神卫生社区管理工作优秀服务项目点,同时本项目复制推广到了南头街道的田厦社区和南园社区。00年8月,“松坪小屋”联动各方共同创建了《松坪山社区精神障碍患者分级管理与服务应用制度》,推进了社区精神康复服务标准化的进程。

(四)“精灵之家”——精神障碍康复者系统支援项目

本项目立项于年初,由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罗湖精防团队策划实施。项目聚焦“康复者—家庭—社区—义工”四个维度开展康复者增能、“加油站”家属支援、“心灵小巴”社区宣导和“义心同行”义工成长四大板块的服务,形成系统的康复支持。项目累计开展讲座8场次,小组4节次,进企业、进学校和进社区活动0余场次,惠及服务受众超过人次,形成了服务手册、知识折页、精神卫生义工队等产出。

项目通过与精神障碍康复者共同打造一个参与式的互动平台、为康复者提供一个尊重、参与、友爱、陪伴的从“走出家门”到“踏入社会”的过渡空间,强化正面的参与和服务体验,致力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朋辈支持和社会融入,期待改变在每一个人身上发生。

(五)“园治你心”精神障碍患者减压之旅

本项目立项于年初,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以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问题及需求为介入点,将园艺疗愈服务与复元理念、户外拓展相结合,多维度开展服务。项目包含心理支持、园艺、手工、讲座、宣教、户外拓展等系列活动,搭建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的朋辈支持互助平台,学习调整心理压力,促进康复者照顾经验方法的交流,增强其社区归属感。

该项目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氛围,让精神障康复者锻炼动手能力、缓解压力、释放情绪,从中结交、认识新朋友,享受了在社区康复的资源与成果,为创造“共建、共享、共融”的亲和性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项目直接服务人次超过人,建立了朋辈支持互助会,被评为“众创·共治”年街道第四届社会建设创新项目大赛优秀项目。

五、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思考

(一)精神卫生领域标准化步伐亟待加快

精神卫生领域业已形成独立的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在全国推动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服务的大背景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从单一服务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属,已经逐步覆盖到心理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精神康复人群等全人群。为适应新背景下的专业社工工作需求、夯实专业社工服务质量,精神卫生领域社工有待整合已有经验、面对社会需求,通过建立本领域标准、指南等方式提升专业标准化。

(二)在多专业配合中明确权责定位

社工在日常的精神卫生服务中,常和医务、司法等其他专业人士共同开展服务,在多专业合作的过程中,社工需要进一步明确与期待相适应的权责定位和职业分工,*府的相关*策中有待进一步明确社工的角色,并配以社工相关的职责及职能,以保证精神卫生社工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三)回应社会需求,完成从专职到专业的跨越

加强精神卫生社工服务体系化建设,明确精神卫生社工的角色定位、提升精神卫生社工的从业素养、细化精神卫生社工的任职要求及出入机制,帮助这一领域从专职走向专业,在能力建设、业务拓展、角色定位上,树立专业形象,以专业化的精神卫生人才队伍为发展目标,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开展专业研讨与实务探索,有效地促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重视职业风险,维护精神卫生社工身心健康及权益

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因工作环境、服务对象特性等,存在着特有的人身、心理及权益风险。为提升精神卫生社工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及权益维护力度,需要开展相应的制度建设、标准化建设、管理规划、人员培训、环境改造等工作。例如,针对人身安全的需求,建立相应的人身安全团体标准、安全制度、防护技能培训等;再如,针对精神卫生社工普遍心理压力大、职业倦怠高发的特点,为稳定社工队伍、降低团队职业风险,开展精神卫生社工的岗前心理测评、心理体检、心理支持、职业倦怠介入等工作;同时,还需确保社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职责,明确社工的服务责任,用法律保护专业社工的服务。

(五)深化精卫服务,以专业成效回应社会期待

在以往十余年的精神卫生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上,该领域社工可总结以往经验,继续深耕细作,更加敏锐地发现该领域的社会深度需求、用专业的服务满足社会需求,以专业的成效回应社会期待,如细化住院康复与社区康复进行无缝链接、推动工作机制转变,联合更多*府和社会力量、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以提供精准化服务等。

第一作者:李吉颖

其他作者:綦峥峥吉亚滨付美淋唐玫瑰谭红张晓春

本文章版权属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与作者所在单位共有,如转载请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圳社工领域服务报告精神卫生领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