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在临床和基础研究领域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见诸国内外期刊或会议。为使国内精神科医生能够了解到这些新进展,住友制药医学联络部特设“新·思界”论坛,围绕这些新的研究展开精彩分享和讨论。
本次“新·思界”国际热点会,邀请到鲁豫两省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知名专家齐聚郑州,共同探讨年精神分裂症、焦虑障碍诊疗的新进展。本文撷取精华内容,整理如下:
一、精神分裂症诊疗新进展精神分裂症影响全球近1%公众的健康,位居世界十大致残性疾病之首[1]。主流观点指出,对于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药物联合非药物治疗能够使患者获益[1]。
但是,有临床及相关研究指出,抗精神病药的使用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相关;有meta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平均预期寿命与普通民众相比缩短14.5年[2]。那么,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是否真的会增加患者的躯体疾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呢?《世界精神病学杂志》(WorldPsychiatry)发表的一篇研究给出了答案。
1.随访20年的结果显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有益
TaipaleH等通过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予以有力回应[2]。研究纳入了来自芬兰国家卫生福利医院出院登记系统的,所有-年因精神分裂症在芬兰住院治疗的患者,共62,例,包括8,例首次发病、此前未使用过任何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随访从年1月1日第一例患者出院开始,截止至患者死亡或年12月31日。
结果显示,与不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相比使用抗精神病药并不升高精神分裂症患者因躯体疾病或心血管疾病入院的风险。并且,相比于不用药,抗精神病药还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自杀死亡率。
2.对现有药物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又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的出现激发了人们对药理学的兴趣,以及对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近来国内精神分裂症领域新药迭出、势如春笋(如鲁拉西酮、依匹哌唑、卡利拉嗪等),其机制、疗效与适应症不尽相同[3]。
(点击图片后可放大)
图鲁拉西酮、依匹哌唑、卡利拉嗪的机制、疗效、适应症等信息一览[3]
新药究竟“新”在何处?
以鲁拉西酮为例,用于亚洲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最新循证指出,鲁拉西酮可显著改善PANSS总评分,对体重和代谢影响小[4];在治疗中国精神分裂症患者6周的RCT研究中,鲁拉西酮与利培酮疗效相当,EPS发生率更低[5]。
年,HuhnM等对年LeuchtS等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进行了扩展,针对17个疗效及安全性转归参数,评估了32种获批上市的口服抗精神病药用于多次发作精神分裂症成年患者的相对疗效及耐受性[6]。作为精神分裂症领域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状meta分析,其结果显示,鲁拉西酮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且在体重和QT间期方面表现较优。
无独有偶,基于6,份文献中的项(1.5%)RCT研究[7],PillingerT等对18种抗精神病药和安慰剂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治疗(中位持续时间为6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与安慰剂相比,无证据表明鲁拉西酮会导致体重增加;而按对体重增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氟哌啶醇更优,氯氮平相对更差。此外,无证据显示鲁拉西酮短期治疗影响脂代谢,其短期治疗或可对血糖产生有利影响。
3.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代谢风险管理
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中一个令人担忧且无法忽视的问题:其超重及肥胖比例是一般人群的2~3倍[8],所有抗精神病药均可能导致显著的体重增加[8]。肥胖是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患病率及死亡率增高重要原因,还可致患者耻感增加,治疗依从性降低,停药致复发[8]。目前,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体重干预策略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更换抗精神病药物;药物干预如二甲双胍;外科手术[8]。
纵观近年来指南的更新趋势,不难发现其越来越重视药物副作用对个体的影响。年英国精神药理学会(BAP)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循证指南[9]指出,抗精神病药是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主要手段,选择初始药物需要基于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综合评价和权衡风险效益,尤其是不良反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始药物的选择。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近日,《柳叶刀》发表重要研究,医院出院新冠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研究发现,在发病6个月后,有76%的患者仍有至少一种症状持续。最常见的症状为疲劳、肌肉无力,睡眠困难、焦虑抑郁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康复者。部分患者中,也观察到了不同器官的长期损伤。研究也为康复者抗体的持久性提供了信息。医院曹彬教授、医院张定宇博士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团队在论文中介绍,“评估COVID-19康复出院成年患者的健康结局,这是目前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队列研究。”截图来源:TheLancet
研究团队对年1月7日-年5月29日期间从武汉市医院出院的例新冠患者进行了持续追踪。因精神障碍、痴呆症、再次入院、因其他疾病难以自由活动、或拒绝或难以联系,共例康复者未纳入分析。最终纳入研究例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男性占52%,中位住院时间为14天。随访研究于年6月16日-年9月3日进行,距离这些患者发病后的中位随访时间为天。统计发现,最常见的长期症状是疲劳或肌肉无力,影响了63%的康复者;26%康复者有睡眠困难,23%的康复者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随访中,有76%的患者报告了至少有一种长期持续症状。图片来源:RF
作为新冠病*的主要攻击部位之一,康复者的肺功能也受到了长期影响。在名接受额外检查的患者中,有名完成了肺功能检查。住院期间病情更严重的患者,随访期间更多检查出肺功能受损和胸部影像学检查异常。根据症状7分量表,5-6分(需要高流量鼻插管吸氧、无创通气或呼吸机)的患者,有56%经历弥散功能障碍——这意味着从肺部输送到血流的氧气减少。对于4分(需要补充氧气)患者和3分(无需补充氧气)患者,这一比例分别为29%和22%。病情更严重的患者在6分钟步行测试中的表现也更差,在5-6分、4分和3分患者中,低于正常下限的比例分别为29%,22%和24%。还有一些患者在出院后出现了肾功能损伤。在住院期间肾功能正常的名患者中,有13%(名)在随访检查中发现肾功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eGFR)<90ml/min/1.73m2。此外,还有58例康复者被新诊断为糖尿病,也有个别患者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在调整多个变量后,多个指标数据提示重症患者是长期康复干预的重要目标人群。5-6分患者出现肺部弥散功能障碍的风险是3分患者4.6倍。
5-6分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的风险是3分患者1.77倍。
5-6分患者出现疲劳或肌肉无力的风险是3分患者的2.69倍。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制图
免疫保护的持久性也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