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一:精神病即“思想病”,开导一下就好了
病例:一个女孩因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重复无意义的动作、情绪低落来就诊。3年前开始出现反复思考无意义的问题,如和别人交谈后总是想自己有没有说错话,是否伤害到他人,看到桌子上有一个小污点,也要想污点是怎么形成的,会造成什么样后果。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重复动作,进屋子一定要先迈左腿,如迈错了,则退出去重新迈,走在大街上数路旁大厦玻璃窗的数目,一定要数清才能继续前行,虽然自己认为没必要这么做,但又无法控制。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但又无法摆脱,影响了工作和学习,因此主动要求就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各种检查,诊断为强迫障碍,建议药物及心理治疗。但家属则认为患者不胡言乱语,不影响他人,能吃能睡,不是什么疾病,在患者治疗这个问题上,家人坚决反对,认为女孩是思想问题,就是爱钻牛角尖,自己想开一点就会好,故不让患者接受治疗。其实在临床上这种案例很多,由于家长精神卫生知识的匮乏,导致治疗延迟,甚至失去治疗机会,落下终生残疾及遗憾。
精神疾病的早期表现有哪些呢?
如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要高度重视:1、性格变得内向,总是喜欢独来独往,自己一个人呆在房间,不出门,怕见人。2、变得很多疑,总是认为人们在谈论自己,别人说的话做的事都是在针对自己,导致人际关系紧张3、情绪变得不稳定,爱发脾气,对家人冷漠,没礼貌。4、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醒早醒。5、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不能胜任原工作。5做事变得拖沓,事无巨细,过分周全,过分整洁。
由于精神病患者在社会上是小众群体,所以关于精神疾病的普及宣教十分的少。人们不了解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基本症状,所以当周围的亲人和朋友初犯精神疾病时很难辨别出来,多数人将其看做是一种“思想病”,总认为开导一下就好了,其实不然,不接受正规治疗,延误了精神疾病治疗的最佳时间,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肇事肇祸行为。
什么是精神疾病呢?
精神疾病是由于大脑机能紊乱出现的精神异常表现,目前考虑与脑内的神经递质的分泌有关,发病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其表现为人的精神活动障碍,如感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的心理支配下,可出现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
我们常见的精神疾病有哪些呢?
我们常见的精神类疾病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癫痫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品所致精神障碍等)、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焦虑与恐惧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分离障碍、躯体忧虑障碍、应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等。精神疾病病因复杂,目前考虑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脑内递质因素等,由于病因不清,目前的治疗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精神疾病需要系统的就诊治疗,科学用药,心理治疗只是精神病治疗的一个环节,是心理医生通过言语,行为有目的的干涉患者的病态心理、病态认识、病态情感、病态行为及个性障碍,促其向健康心理恢复和发展的过程。但往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误解二:明明是躯体症状,怎么去精神科就诊
下面我举一个例子
.女性,33岁,外出购物时突然变得非常虚弱并且有轻微的头晕,她注意到自己的心脏跳得非常快并且喘不过气来,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倒在地上,认为自己心脏病发作,快要死了。路人帮她医院。到医院后症状基本消失,各种医学检查均未见异常。之后的几个星期内,她又有几次相似的发作。她认为自己的心脏一定出了大问题,不然不会出现严重的胸闷、气急,她一次又一次地去看内科医生,但是每次检查并无证据表明她的心脏有什么问题。给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没有缓解,仍时有发作,她开始害怕万一外出时发作,所以当她每次出门前都要检查脉搏及血压是否有异常,后来干脆不敢独自外出,无法正常工作。因该患者十几次的急诊就诊,急诊医生告诉她需看精神科,患者不理解,她认为,我就是心慌胸闷,心脏的问题,又不是精神不正常,怎么会去看精神科?
这种误区在大众中很常见,身体不舒服,去内科就诊,这是常识,殊不知有一部分精神疾病的表现是以躯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尤其我们东方民族比较内敛,不善于表达情感,疾病的表达形式不是以情绪症状出现,而更容易以躯体形式出现。这些疾病包括急性焦虑发作、躯体忧虑障碍、分离障碍等。这些患医院,延误了病情,增加了治疗难度,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
误解三:病急乱投医,巫术治疗精神疾病
据统计,出现精神障碍后70%的家人先求助巫医,在院外逗留很长一段时间后,病情恶化无法控制时,最后、最无奈的办法医院。而不是像内科疾病一样,患病医院看病。下面举一个例子
某男,20岁,一年前出现情绪不稳定,凭空闻语,问家人“为什么自己想的事未说,但别人均知道”,看到街上的汽车,认为是来监视自己的,因此不敢出门,认为自己的大脑被一位死者控制着,哭笑都不受自己支配,有时想事想到一半时,认为想法被一个死人“抽走”了,无法继续想下去。一天前,说自己看见了*,家人认为有幽灵附身,先去巫医处做法半月,不见好转并出现冲动行为,医院就诊,以精神分裂症收住院,在住院1周后,家属感到疗效不理想,又去找大仙看,大仙仍认为是虚病,应该用巫术不能吃药治疗,因此家属强烈要求出院。
无论在落后的山村,还是在繁华的都市,在科技、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巫术治疗精神疾病还很常见。他们把精神异常说成是中邪、神*附体而采用求神拜佛、降妖除魔的方法来给予治疗。利用这种方式治疗精神病,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精神疾病的科学认识、而且造成患者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延误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失去治愈机会,甚至造成病人死亡。
误解四:同样是药物治疗,在家和住院治疗一样
由于重型精神疾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所以很多患者和家属就认为:“既然一样是吃药,住不住院没有什么区别”,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精神病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没有自知力的,他们认识不到自己的疾病,拒绝接受吃药这件事情。在家中治疗,保证不了患者按时服药,不能完全康复,在医院医生、护士每天都在观察患者是否直接将药服下,并监测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包括药物是否有效,是否有副作用。每个人情况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及时调整剂量或者改变治疗方案。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有些副作用,,比如:锥体外系反应、流涎、便秘......医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及时处理,在医院能规范治疗,规范患者的作息时间,提高患者的自我料理能力,并且能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和健康宣教。
误解五:病好了就不用吃药了
下面我从一个患者的教训说起。
案例:某女,28岁,近一月来自感压力大,情绪低落,对过去感兴趣的事物也丧失了兴趣,整日唉声叹气,度日如年,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自感记忆力下降,反应慢,不能胜任工作,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连累了家人和父母,对不起老师的培养,寝食难安,精力下降,一个月体重减轻8斤左右。在家曾开煤气欲自杀,被家人及时发现送诊。住院后,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20天后缓解出院。出院后患者认为自己好了,什么事都想开了,没必要吃药了,故自行停药,1月后复发,又出现割腕自杀,被家人发现再次住院。
有许多患者痊愈出院后,认为自己用坚强的意志能控制自己的病情,不用服药了,认为是药三分*,吃药对身体有害,结果没过几天症状反复,重新住院治疗。这一情况在精神科非常常见。
精神疾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来稳定病情。在临床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只是代表了“临床治愈”,1-2年内,一些精神疾病可能会再次复发,所以长期服药、定期复查对于治疗精神疾病来说是一种常态。许多人对于精神疾病“长期服药”或“终生服药”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觉得自己成了“药罐子”该怎么办?而大家对于一些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药却没有心理负担。所以不论患者还是家属都应该正确认识疾病的相关治疗手段,以正常的心态面对这一事实。
误解六:封闭病区不利于患者康复
案例:女性,34岁,半年前母亲病故。此后失眠,情绪低落,不愿与人交往。近3个月来患者独处时常听见有声音跟她说话,说母亲是被别人害死的,因此多次打反应母亲被害之事,后来又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不由自己支配,自己的想法还未说出便人人皆知,在家中情绪不稳定,大闹公安机关,认为他们不作为,不严惩凶手,严重影响公安机关工作,影响社会治安送诊。
家属看到病房是封闭的环境,望而却步,认为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患者治疗与康复。要求回家观察,回家半月后病情加重,出现伤人行为,警察协助再次来诊。
精神疾病不同于躯体疾病,精神科也有它特色的一面。在住院环境上,精神科多为封闭病区,患者出入受限,严格集中管理。精神疾病患者在急性期多数具有冲动、伤人、毁物、自伤、意识不清等症状,将他们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不仅避免了外出给社会和自身带来的危险性,还杜绝了外来刺激对疾病的不良影响。在患者精神症状控制后,经过评估,可以转入开放病区,进行康复训练,在封闭环境的治疗只是暂时的。
误解七:精神病患者出院后不能正常回归社会
案例:患者男性,2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检查水龙头、抽水马桶是否漏水,后又时常盯着指缝看是否有积垢,每天为此耗费大量时间。2月前出现出门要钻车底,在家要用油煎手的念头,因此不敢出门,怕见油锅。近一个月来声称听见对面大楼有一女人骂他,要叫人来教训他,为此惶惶不安。有时喃喃自语,夜不眠,由家属陪来就诊。住院一月后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在家休养半年后患者要求上班,但家人怕到单位受刺激,单位担心上班后出现攻击行为。一直无法恢复工作,患者对此又出现自卑情绪,认为自己被社会抛弃了。
由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及精神疾病患者的自卑心理,有一部分患者康复后不能顺利的回归社会,造成了他们严重的精神负担,导致了病情的加重或复发。
无法回归社会的原因有哪些呢?
有的精神病患者好转出院后,家属担心他再次出现冲动、攻击、破坏行为,不让他外出从事社会活动。
还有的精神疾病患者好转出院后,单位不愿接纳患者从事原来的工作,担心在单位发病,影响其他员工。
一些精神病患者害怕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产生自卑心理,家属也认为应该让患者避开外界刺激,有利于病情的稳定,便听任患者闭门不出。
精神疾病在得到良好的控制后是可以从事社会活动的。家人的过于担心与呵护会助长患者逃避现实的心理,加重患者的惰性,加快精神衰退的进程,进而导致社会功能的快速下降。此外,由于患者无所事事,整日沉迷于幻想,会导致生活及思维完全脱离现实,引发幻觉、妄想,导致疾病的复发。
所以,对于好转出院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现状和医生的建议培养他们生活自理的能力,鼓励患者与人交往,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误解八:只有精神完全不正常,才会看精神科医生
人们对看精神科有顾虑,觉得看精神科说明自己有重性精神病。其实“重性精神病”只是精神科里极少数严重的病例,一般指精神分裂症和类似的精神障碍。在国外看精神科医生大部分是“非精神病性”的心理障碍,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睡眠障碍、人格障碍、发育障碍、学习障碍、进食障碍、酒精和药物依赖等。
误解九: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都有很大的副作用,人服用后就会变傻了
这是由于人们对精神科药物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早期的精神药物,副作用大,服用后目光呆滞、肢体僵硬,但是近20年来,精神药物发展变化非常迅速,药物的疗效大大提高,而副作用大大减轻,患者服用后就像服用内科药物一样,大部分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些新型抗精神病药还有改善认知的作用,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患者病情稳定后,服药维持阶段,照样能正常工作,外在表现与正常人无异,但在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
误解十:心病只需心药医
案例:女性32岁,公务员。自诉半年来由于工作太忙,加之一些婆媳矛盾而逐渐出现失眠,以入睡困难为主,自觉工作能力不如以前。近3个月来症状加重,常莫名其妙感到紧张、担心。担心小孩出事、自己得病,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情。时刻提心吊胆。近半月来症状更加明显,几乎通宵不能入睡,坐立不安,心慌心悸,情绪不稳。就诊要求心理治疗。
尽管心理刺激可加重或诱发某些心理疾病,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80%以上的精神疾病属于生物性疾病,疾病本身起因是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介质水平的改变,与心理和环境因素关系不大。国际公认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应该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由于多数心理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都有病理学的改变,因此药物治疗非常重要,这一点常常被人们忽视,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方式应该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药物治疗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误解十一:心理疾病可以不治自愈
个别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症有少数患者可有自我缓解,但是患者通常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痛苦挣扎,错失了许多工作和学习机会,但大多数心理疾病是需要治疗的,如果延误治疗会出现致残甚至死亡的后果。所以说如出现心理疾病,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等待自愈,医院就诊,医生评估病情后给予恰当的处理。以免造成悲剧。
以上是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误区,希望大众对精神病患者多些关爱,避免歧视,社会对这部分群体应无理由的接纳,使他们顺利回归家庭,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杜义敏主任医师,名誉副院长,精神科首席专家,杜义敏名医工作室领衔人,河北省优秀精神科医师,河北省预防医学会老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精神疾病联络会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省心理卫生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石家庄市精神科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市医学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突出贡献专家,市拔尖人才,石家庄市“德艺双馨”好医生。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20余年,发表论文20余篇,参研课题10余项,获奖4项。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化障碍、儿童及老年精神障碍等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联系-出诊时间:周一、三全图文:精神科杜义敏
本期编辑:郝学娜
往
期
精
彩
鸿伟课堂(30)——心病还须心药医
第一百二十五讲张红梅讲述——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有问有答
觉得不错,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