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小区内,一学生留下字条后跳楼。字条上写着:“我活得太累了”“我早已绝望”等文字。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
网传视频显示,一位成年女性在孩子的身边悲痛欲绝泣不成声:“你怎么不回答我……”而躺在地上的孩子一动不动。
在疑似小男孩坠楼前留下的字条中,男孩手写道:“我活的太累了,现在只希望能多睡一会”。江阳区教育局表示,目前不能透露该事件详情,具体事发原因警方正在调查中。
真正的教育,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开启智慧01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
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看!”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
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
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
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
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
我们要做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03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
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灵*唤醒另一个灵*,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
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
当有一天,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
《大学》上讲:“顾谛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禀赋,我们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与品德;
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
04
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
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
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
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就是智慧。
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
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
因此,它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明觉,在生活中实现为真善美与和谐、无执、超越等价值形态。
05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
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训练数呼吸的方法、要领一、出入息观
1、为何修出入息观?
修出入息观是将心集中一处,克服胡思乱想的心。心乱则没有定力,整天被外境所转。佛教经典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定在一点,心定不动,心就有力量做很多事情。即观呼吸的出息与入息,很专心地看着呼吸的出、入。因为这种观法在佛教中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法。我在这里教导大家怎样修。
2、出入息观的修法
首先我们要找一个环境清净、空气清新的地方静坐,光线不要太亮,在座位上最好铺一个坐垫。盘腿可以单盘或双盘,不管怎么盘,全身肌肉要放松。就是说,你在静坐时身体的任何肌肉都要舒服、放松,不要拉紧,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全身的肌肉不放松,你就不可能把静坐修好。手可以放在腿上,也可以结手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或者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然后两个拇指相碰在一起。当你把坐姿坐好,把头摆正,眼睛朝前方看,如此,头就不会低下来;在头没有低下的情况下,眼睛慢慢往地上看,然后盖住,这样,你的头就摆正了。此时,精神不要集中在眼睛,专心地注意呼吸。
呼吸的观法有数呼吸、观丹田呼吸与观鼻尖呼吸。其中,中国天台宗讲的是六妙门的数息观,而缅甸的马哈希法门则是观丹田的出入息,真正佛说的呼吸观法是观鼻尖的出入息,称为阿那般那——出入息观。这里我介绍阿那般那(Anapana):
出入息观所观的位置在我们鼻尖前面,上唇正中凹下的部分,这里有个人中穴,你要在这个部位感觉到呼吸。在呼出气息的时候,有一股暖气吹过人中;吸进气息的时候,有一股凉风从人中吹入鼻腔,这个感觉佛法称它为风或息——出入息。依佛法说,心要定下来,就是要心境合一,心所缘境即鼻腔外人中前的出入息;就是说,进入鼻腔、肺、丹田的气息都不是,只有在人中前面的出入息,才是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
如果能够观察到,你会觉得每次呼吸时,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如果一个人的心比较细,我一讲,他就能够感觉到;心粗的人就感觉不到。如果感觉不到,就把食指打横靠近鼻孔,你就会感觉到呼出气息时,有暖风吹过你的食指;吸进气息时,有一股凉风吹过你的食指;在食指感觉冷、热的同时,人中也会感觉到冷、热。如此观察风吹过人中的冷、热感觉。这冷、热的感觉辨认清楚后,你才可以开始修,为什么呢?因为它就是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如果这心所缘境你没弄清楚,就没办法修好出入息观。当你清楚、明白了这个境,就安心、静静地看这心所缘境——出入息。
杂念多的初学者最好在开始时数息,即先修数息观,从一数到十,每当你呼一口气时,心中就数一,呼第二次时就数二,如此数到十,然后,再从头数一,数二……数到十,这样重复从一数到十。在数息时千万要记得,你的心不要集中在一、二、三、四……上面,要专注在观察呼吸。你要观察呼吸的风的冷、热,呼出的风是粗的,还是细的。呼出来和吸进去的风,哪一个比较长,哪一个比较短。对呼吸的感觉要明明了了,这就是观察呼吸。
如果你修数息观,从一到十能清楚的数几圈,而且一点儿没有乱,那么,你就可以不要数了,转修出入息观。如果你数一到十,每次数到一半忘记了,你就必须从头数起,即重新从一再数起。为什么会忘记自己数到哪里呢?其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散乱和掉举,二、昏沉。一个人如果烦恼很多,也很散乱,他数了一,在还没有数二时,期间跑出很多杂念,为了避免这些杂念的干扰,当他在数一时就应该随着呼吸,感觉呼吸。心要很清楚知道呼吸,一心想一,心中就数一。同样的,心中数二……这样子,靠这个声音,专心观察呼吸,心中的杂念就少了。
如果杂念越来越多,也不要慌忙,因为当心念越来越平静时,对心中的杂念就会越看越清楚,因此就感觉到杂念越来越多了,你会说:“哎呀!我没修时,杂念没那么多;我静坐了,杂念反而更多!”其实并非如此,而是你静坐了,把杂念看得更清楚,就看到更多,这是好现象。看到那么多的杂念,你不要怕,只要从一数到十都清楚的话,不管多少杂念,你就是成功了;反过来说,杂念如果很少,但从一数到十,数到一下子就丢失了,忘了,就是你失败了。所以,觉知呼吸,从一数到十,每一个计数都要清楚,不可以弄错。
掉举不是很多杂念,而是心中常想一些事情而忘了修法。比如你修数息观,数息数到一半,想起一件事情而忘记数了。很多静坐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静坐时,很多早已忘记了的久远往事,都会回忆起来。世间人往往会很高兴,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是掉举的烦恼在作怪。所谓掉举,就是回忆过去的事。如果你掉举的烦恼很严重,就要更加仔细地感觉呼吸,专心地数息,不要只是知道,认为就是这样而已。你不可以说:“哎呀!我从小到大都知道呼吸就是这个样子,何必观察呢?”其实不然,如果你能够数得好、观察得好的话,会发现呼吸有八种变化。
3、呼吸的八种变化
一、呼吸有长、短的差别:你要能够分辨每一个呼吸的长短是不一样的,即在观呼吸时,你只专注呼吸这件事而已,不加以任何分析,心中要清楚知道每次长短不一样。
二、呼吸有粗、细的差别:开始时呼出来的气息很粗,可以听到声音,后来气息变细了,听不见声音,乃至可以细到若有若无。你在观呼吸时要分辨清楚,前后的呼吸,每次粗细不一样,而且会越来越细。
三、呼吸有滑、涩的差别:当你觉得很容易呼吸就是滑,觉得很难就是涩。前后的呼吸都有滑与涩的差别,即比较前一个呼吸与后一个呼吸,哪一个容易呼出来,哪一个比较难,你要把它们的差别看清楚。
四、呼吸有冷、热的差别:每次呼吸时,人中会有一股暖风与凉风吹过,即你会在人中感觉到,呼时有暖风吹过,吸时有凉风吹过。你要清楚知道每次气息经过人中的冷、热感觉。
呼吸变化的差别有长、短,粗、细,滑、涩,冷、热的感觉,这八种现象是观呼吸的人要观察清楚的。如果每一呼一吸都辨认清楚这八种现象,证明你很专心地在观呼吸。如果每个呼吸都看出差别来,你就知道每个呼吸都是不一样的,没有任何呼吸是一样的;没看清楚的人就会说每个呼吸都是一样的,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知道一个人会不会修出入息观。如果真的一心一意地观察呼吸,把这八种现象观察清楚,杂念就会慢慢减少。以上是解释散乱、掉举时,如何观察呼吸。
昏沉烦恼重的人,观呼吸时会观到胡里胡涂,迷失自己,最后什么都不知道了,打瞌睡去了。凡是有昏沉烦恼的人,就应该更加专心地数呼吸,好好地数。他在作观时,最好不要完全闭上眼睛,当眼睛盖下来时留下一条小缝,然后静静地观呼吸,这样比较不容易昏沉。
刚才说过了,当你观呼吸能够从一数到十,至少能够数五圈以上都正确,清清楚楚,你就有小小定力了,可以不必继续数息,而全神贯注在呼吸上,即随息。
4、心念粗者先随息
心观察吸进的气息,随着它进入丹田;气息呼出来时,心也观察它从丹田出来到鼻尖,这就是随息。专注的觉知气息的出入,你的心念会慢慢沉淀和平静下来。如果定力足够的人,就不需要随息。
修随息时,也可以在呼气时念“佛”,吸气时念“陀”;或者当呼气时心中念“热”,吸气时念“冷”,随着冷、热的感觉,心中也念冷、热;或者随着气息出、入的感觉,心中念出、入。不可以每一种都意念,只许念其中一种,即你可以念冷、热,出、入,或者佛、陀,甚至于你不要念,静静地观察呼吸。当然有些时候你还是会生起杂念,但是你会觉得心很平静,很舒服。当你把呼吸观得好,心会慢慢越来越集中,杂念越来越少,心越来越平静时,身上的手、脸或头上会有气跑动。当你知道有气在身上跑动时,不要去管它,还是一心一意地专心观察呼吸。
5、入定要领:
出入息观的心所缘境,即人中前的部位。除此之外,其他的境界一知道就立刻丢掉。听到声音也不管,只要很专心地观察呼吸,最终会产生定力。呼吸的长短并不很重要,当然,呼吸越来越长是好的,重要的是呼吸要越来越微细。
修定者在入初禅之前,会觉得身体很舒服,觉得轻飘飘,这种现象称为轻安。当感觉到轻安时,你就会觉得全身放松,舒服、快乐,呼吸也很舒畅,心与呼吸越来越平静,越来越细,这是好现象。千万不要陶醉在乐受中,还是要很专注地观呼吸,你就会慢慢进入一种定,叫做初禅。当一个人入了定,就觉得很舒服,不想出来。当他出定时,就觉得脚麻痹,这说明刚才他是在定中。
如何证明观呼吸已有了成绩?只要你静静地坐下来观呼吸,心中数着呼吸,从一数到十,如果你能够如此地数五圈以上都没有忘记,这时你的心开始安定下来,就不需要数了,只要静静地观察呼吸。如果能够维持在十五分钟之内,一点儿杂念也没有,心中明明了了,清清楚楚:我在观察呼吸。这样就是从观出入息入禅定。入定时必定心情很愉快,全身有快乐的感受,很轻快,有些人觉得轻飘飘,有些人觉得整个人飞起来,有些人觉得身体越来越大,这些都是很好的感受。一般上,初学者每天至少要坐半小时,三个月后,就会见效,心能够定下来。
二、修智慧的观行
以佛法来说,不净观、慈心观、出入息观都是属于修定——止,让你的心安定,不是修慧。当心安定了,正念便生起,有了正念,就可以开始观佛法——择法,即观佛所讲的世间真相。不净观、慈心观、出入息观是无法觉悟真理的,这些法门主要是克服不同的烦恼。择法是依佛法观察世间真相,真相就在你现前境界的六根、六尘、六识,你用心、专心地去观察它们,究竟是不是跟佛所说的一样。
在你观察的过程中,不允许胡思乱想、分析。所谓观察佛法,并非用心去分析佛法的道理,而是直接观察到佛法的确是如此。我以比喻来说明:我说新加坡的国旗是红、白二色。你就通过想象,分别、分析、了解我所讲的话,然后从中了解新加坡的国旗是怎样的。但是,当你亲眼看到新加坡国旗时,就知道国旗是这个样子的,不用去分析。你看到的、知道的就是如此。观察佛法就是要这样,即要亲自证明:你看到佛法确实如此,并非佛告诉你是这样子而已。佛告诉你的,是你听来、思惟、明白的;现在你自己要去观察、去修、去看是否如此,这就是修观。
数呼吸,训练专注力的关键是什么?
数息观的关键
是什么
请输入标题bcdef
我们知道,数息观非常殊胜,被称为二甘露门之一,它是对治散乱而入道的一种方便法门。数息观怎么修?关键是什么?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我们从娘肚里一出生,首先就是呱呱一叫,这是打开息道。从娘肚子里出生,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吸一口气,真正地用自己的鼻子接触外面的空气,在娘肚子里面不是直接地接触空气,只能借助娘的呼吸来保证自己不会窒息死亡,所以从娘肚子里一出来首先是吸一口气,自己虽然感觉不到,在医学上是能够证明的。
婴儿呱呱落地,首先就是深深的吸一口气,吸的这口气表明他从此正式来到人间,要过人间的生活。离开世间的时候,与此相反,最后一口气吐出去回不来,生命就结束了,如果这一口气还能回来,还能够入息,还能够继续有呼吸,他的生命就还不会结束。因此,在数呼吸的时候,尽量地练习到在呼吸一出一入之际数入息,这样可以跟生命的源泉保持一致。当然也不是不可以数出息,如果心里感到很闷,肚子很胀,好像有异物耿耿于心,这时候数出息也可以,这是因人而异,不是绝对的。不过佛经上告诉我们,数入息比数出息更加殊胜。
怎么数息呢?
呼吸一出一入数一个数字,从一至十,周而复始,念念分明,在数字与数字之间不要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万一数字数乱了,数到五数不下去了,怎么办呢?重新从一开始。数呼吸开始的时候可以直接观鼻孔,观鼻孔容易把握,鼻孔在呼在吸,容易把握。开始可以这样,久了不行,久了容易使心疏散,不能够定下来。开始是观鼻孔,以后就由鼻孔吸,一直吸到丹田(肚脐下三指的地方)。这非一日之功,比较敏感的人容易做到,但是大部分人是麻木型的人,对呼吸不敏感,所以大部分人要逐步地从鼻孔到呼吸道,然后到胸腔然后到腹部,最后到丹田。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如果能够把呼吸引入丹田又从丹田引出来,就算有一点点道道了,用功就很容易上路。要记住这是逐步地加深,不能着急,着急对用功不利。
其中前三相是不调相,最后一相是调相。风,就是在呼吸的时候,从鼻孔呼吸出入就像拉风箱一样,响声很大,打坐时中间隔着两三个人都能听到呼吸,这就是风相。喘,就是呼吸的风相慢慢地变小,向息道转化,但是粗细快慢不均匀,就好像一个人走累了那样喘气不均,好像老人上楼梯上气不接下气那样。
第三个是气,喘慢慢地向气过渡,气是呼吸粗的状态,听得见声音,感觉得很清楚,这就是气。学气功的人,就是在气上做功夫,他们没有达到息的状态。上面这三相都是息的不调相,都是息的从粗到细、从浅至深、从明显到不明显的转变的过程。不是说离开了息还另有风、喘、气,不是,它们实际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前三相是不调的表现,所以叫息不调相,呼吸的调相就是息。息的特点是若有若无、绵绵密密,这就是呼吸的调相,用功到这个程度时,呼吸似乎感知得到,又好像感知不到,但是又绵绵密密不会间断,就能够真正做到像我平常讲的用功六个字真言:“专注、清明、绵密。”在打七开始的时候按照这样的方法做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获。
每一个念头跟息是紧密相连的,是同步的,叫念依于息。你的念头不能离开息,离开了息就是打妄想。能够做到念依于息,就没有妄想,或者说没有杂念,把一切的妄想、杂念都集中在一个念头上,就是在数呼吸。
怎么检验自己的功夫呢?
我们怎么样来检验自己的功夫呢?就看自己的念头是不是和呼吸紧密相连,有没有其他的妄想参杂进来。如果有妄想参杂进来不要理它,不要去追,不要跟它作对,越追妄想越多,不理它那是最好的方法。你不理它那就不随过去、现在、未来,就能够直接安住当下,用功夫的诀窍就是能够心心念念安住当下。远离过去、现在、未来,心心念念能安住当下,我们的功夫才能上路。这是古代的祖师们告诉的方法,也是我亲近善知识、修行多年得到的宝贵经验,供养给各位作为修行上的敲门瓦片。无门这个门怎么开?怎么打开这个无门?找一块瓦片,这个瓦片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方便,用这个方便把这个门打开了,这个方便也不需要了。
专注力简析
纯公益·幼儿学前专注力培训课14天初级班现已开启报名啦!专注力简析
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越来越受到爸爸妈妈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