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
有关心因性疼痛的诊断在临床上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漏诊误诊屡见不鲜,不仅是因为它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而且其诊断标准的判断多以主观性和经验性为主,缺乏客观性实验性判断标准。医院就诊的疼痛患者,通常认为其疼痛总是由组织损伤引起,对心理问题总是采取回避和否认。而各专科医生又习惯于从器质性病变中去寻找原因,总是担心会漏诊器质性疾病。同时,心因性引起的疼痛无法通过有关生物检测手段来明确,因此,每当专科医生遇到这样的患者时,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
如果慢性疼痛患者有下列特征可帮助诊断心因性疼痛:
1、病人坚信他的痛来自身体疾病,无休止的寻求身体上的诊断与治疗,拒绝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解释与帮助。
2、接受过许多内外科治疗,没有真正的效果,却常导致药物成瘾。
3、依赖医师,要求医师负起治愈他的责任,自己却不肯努力去适应疼痛对他造成的影响。
4、沉溺于生病角色,终至引起别人对他的厌烦与排斥,导致他与众人疏离。
5、缺乏社交技巧,对许多事情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或害怕失败,而不敢承当健康人的角色。
根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疼痛被编码为一种躯体障碍,也称为“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疼痛障碍”(.80)或称为“与心理因素及躯体情况有关的疼痛障碍”(.89)。其诊断标准是:
1、主要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疼痛,而且疼痛的严重程度足以引起临床重视。
2、疼痛引起明显的抑郁及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减退。
3、心理因素在疼痛的发生、严重程度、恶化或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4、功能缺陷症状并非故意做作或假装出来。在其他各类心因性疼痛的诊断中除了要有慢性疼痛外,还要有符合各种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如抑郁症、焦虑症、癔症、神经衰弱和疑病症等。
(二)鉴别诊断
医院临床专科医生,在遇到慢性疼痛患者时,首先还是应该努力区分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疼痛,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即使患者伴有躯体疾病,仍然还要努力鉴别患者的疼痛有多少是由躯体疾病引起,又有多少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通常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理评定量表给予明确。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可以通过
整形外科或神经科治疗的患者,可能由于强烈心理因素导致难治性疼痛,被误诊为单纯心因性疼痛。一份多学科疼痛中心的报告中记录,位慢性疼痛患者,40%诊断不精确或不完全。经常漏诊的有面部肌肉疾病、面部疾病、外周神经病变、椎间盘突出等。经过详细检查,98%找到了器质性原因。
本系列文章将持续发布,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自毛家亮著《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最具传播价值的心脏起搏干货分享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