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一项研究发现,焦虑是可以遗传的。研究人员扫描了年轻小猴子在轻微压力事件下的大脑反应,并将之与其父母、亲戚的结果作对比。结果发现,在更为焦虑的猴宝宝中,大脑的三个不同部位的反应模式与其父母一模一样。这些焦虑所致的大脑反应似乎是遗传的,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头罢了——大量精神疾病都有强烈的基因影响。寻找特定精神疾病的遗传性是很有意义的。首先,这可以提醒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认真考虑一下是否要生孩子。其次,这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早期行为,例如一个非常焦虑的小孩很可能在未来患有更加严重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最后,它可以为那些深受疾病困扰的人提供一个答案(关于他们为何如此),并且让我们看到了治疗的可能性——尽管前路漫长。许多精神疾病都有其基因基础,但是我们还远没能够彻底理解牵涉其中的所有基因。以下四种疾病的遗传性是有最多研究证据支持的,但它们绝不是仅有的四种。1强迫症人们做了不少关于强迫症的遗传性的研究,但具有决定性的一项研究是在年。研究人员调查了巴尔的摩和华盛顿地区的强迫症患者,发现自身患有强迫症和家族内有强迫症患者之间有强烈的联系。年,研究更进一步:人们发现,强迫症可能与某些特定的染色体有关。鉴于那无法遏制的冲动和强迫性的行为给患者带来了许许多多问题,这个研究为希望有后代的他们带来了曙光。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强迫症也有可能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基因无法完全解答它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基因不是全部的答案。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诊断与治疗最困难的精神疾病之一。人们现在越来越相信,它与大脑中的化学失衡有关,而这种失衡是可以遗传的。数据不会撒谎: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产下同样患精神分裂症的孩子的概率高达40%;假如你的同卵双胞胎患此疾病,那么这个概率提高到50%。年有两项关于其基因遗传性的突破性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并不存在单条“精神分裂基因”,而是由许多不同的基因引起不同的精神分裂疾病症状。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了8条不同的基因与8个不同的精神分裂症症状相关联;而另一项涉及,人的研究则发现了和该疾病相关的个不同的遗传变异体。不仅如此。同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神经元细胞的连接和分隔的情况并不正常,信息的传递总是传歪。而他们相信,这很可能是遗传问题。知识补充: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3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样,化学失衡很可能是双相障碍中的关键,然而许多环境因素也起重要作用。但是,该疾病的遗传几率非常高:如果你的双胞胎患有此症,那么你的患病概率为89%-93%。同样的,它可能并非由单个基因引起。我们无法简单地通过找到一条基因并且改变它(即所谓的“基因治疗”),就彻底消除双相障碍。而更复杂的是,双向障碍有两种亚型,I型和II型。如果你的家族内有人患有II型疾病,那么你很有可能遗传并发展为I型或II型;至于I型,不知为何并不怎么遗传。知识补充:双相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双相障碍分为两个亚型,双相I型指有躁狂或混合发作及重性抑郁发作,双相II型指有轻躁狂及重性抑郁发作,无躁狂发作。4抑郁症你大概早已知晓:假如你的近亲患有抑郁症,那么你也很有可能如此。环境因素对抑郁症的产生有重要作用,但基因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大量的研究事实表明:基因让我们悲伤。让我们回到年,一项大型研究似乎确定了染色体“3p25-26”可能引发抑郁症。40%左右的患者都可以指出至少一名患有同样疾病的近亲,而真实数据可能比这更高。总而言之,老调重提:抑郁症是基因和环境因素(如压力、悲伤、创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基因无法提供所有答案。转自爱爱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第二届绿叶亚太精神科峰会于年10月17日在线上拉开帷幕。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多名精神科医生与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就精神疾病领域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诊疗策略及难点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本次峰会由绿叶制药集团主办,香港大学精神学科教授、香港精神卫生协会主席Dr.LoTakLam担任大会主席,来自韩国、台湾、香港、泰国、马来西亚的多名精神科疾病领域的专家出席并做专题报告。精神疾病的患病率高、复发率高,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近10亿人存在精神障碍,每40秒就有1人自杀身亡;新冠病*大流行的影响使大众的心理健康进一步受到冲击。
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与大量残疾相关,患者早年死亡的可能较普通人群高出2~3倍;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率较高,尤其在未经治疗的情况下可能比普通人群高出20倍以上。
这些疾病无论对于患者本人、患者所在家庭还是整个社会而言都可能产生严重影响和伤害。本届峰会的议程以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为重点展开,热点议题包括: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新靶点及下一代药物研发进展、精神分裂症首发病人长期使用抗精分药物的临床获益及风险、真实世界中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共病情况及疑难案例、双相情感障碍病患的诊断及治疗难点与应对方案等,引发参会医生的积极参与和热烈讨论。
精神分裂症:从交叉学科中探索药物研发新靶点
在学术前沿热点探讨中,与会专家分享了围绕精神分裂症疾病领域的交叉学科的探索与进展,包括:探索精神科与神经科的药物研发潜力、潜在靶点和全新作用机制,为精神科医生开发超越传统多巴胺2和5HT2靶点之外的新药物提供研发思路;针对当前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中尚未满足、具有较大潜力的治疗需求,如阴性症状改善、认知障碍等病症系统梳理并分析新的药物研发靶点及潜在的突破性治疗方案。在交叉学科的探索方向上,专家对于线上参会的精神科青年医生提出建议: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拓展的新的前沿学科,对于未来精神科疾病的药物研发和临床诊疗,具有重要意义。另外,精神分裂症病人长期使用抗精分药物的获益与风险在临床诊疗实践中争议较多。会上也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推荐建议。双相情感障碍: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估减少漏诊和误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症状波动大,易被识别为单项抑郁等其它精神障碍,其漏诊率高、误诊率高、共病率高、治疗难度大,成为该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在双相情感障碍疾病管理的讨论中,专家指出: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病,会在疾病缓解与复发中循环往复,需要特别注意。在治疗药物方案的制定中,需要从疾病的症状与进程、双相分型、自杀风险评估、暴力风险评估、药物的疗效与耐受特性、以及病人对于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过往服用药物史等多种因素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评估。此外,针对双相情感疾病的具体分型,专家进行了全面的一线、二线、三线药物推荐,并指出喹硫平是适用于所有心境障碍疾病的治疗选择之一。绿叶制药:助力中枢神经学科发展,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支持
绿叶亚太精神科峰会立足于前瞻性、实践性与创新性,是一个结合精神疾病领域前沿科研热点与临床诊疗实践的专业学术平台,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两届。与首届峰会相比,本次会议的参会人数更多、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更广、大会的影响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