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患者的认识非常复杂。一方面,人们把“疯狂”浪漫化,把精神错乱当作高超感受力的标志,认为精神病是天才和疯子的结合体。另一方面,精神病患者因其“疯狂”且不被外人理解的言行举止,而遭到偏见、误解、“污名化”和排斥。身患精神分裂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又会患者极其家庭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研究,探寻问题的答案。
作者:程德兴
原文标题:苦痛的身体与失序的生活——一位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患病经历的研究
来源:青年学报(年第2期)
摘要对一名青年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跟踪式田野调查发现:患者病发时的幻听、妄想的内容具有社会文化含义;在医院封闭空间接受治疗的患者在特定空间里成为被改造、被规训的对象,遵照医护人员制定的空间秩序和身体规训的制度,试图被“正常化”;患者家属受“作孽-报应”“风水破坏”“**作怪”等地方性疾病认知的影响,对疾病的发生及治疗有自己的逻辑,并对患者采取一系列的民俗治疗。总之,通过对患者患病状态、救治行为及生存处境的“深描”,剖析了精神分裂症与医疗系统、地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关联,对精神分裂症的生物性、文化性与社会性予以整体性的呈现。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叙事;患病经历;个案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不明、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终身患病率的精神疾患,临床表现主要是幻觉和妄想[1]。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手术与操作(第十版)》(ICD-10,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紧张型精神分裂症、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等几大类。中华医学会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2]
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截至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万。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数约占在册患者总数的3/4。[3]也就是说,全国目前至少有万例的精神分裂患者。随着患者人数不断增加,这群人的生活现状和社会处境逐渐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及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1.精神分裂症的文化学研究
现代精神病学对精神类疾病的思考和解释可以概括为心理学模式、生物学模式、社会文化模式和行为模式这四种。[4]尽管生物医学模式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和救治导向人体生理病变和基因遗传,但一些学者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