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1.潜意识理论精神结构的地形学说―潜意识理论,这是弗洛伊德在他发展精神分析早期时提出的著名理论。他把人的精神活动分成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其中意识是个体心理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它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是可以召回到意识中的那部分经验和记忆;而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召回的部分,它们通常是被社会的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心理历程在正常及变态心理功能中均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和意义,它决定了个体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也决定了神经症或其他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潜意识学说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心理现象与生理现象一样,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或碰巧发生的,每一个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由先前的事件所决定的,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梦,以及神经症的各种症状等。
潜意识学说本质是提出了心理活动的决定论或因果原则,即在我们清醒的意识活动下面,还存在着更为重要和有意义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这部分心理活动的内容决定了我们的行为特征,在心理病理状态下,决定了患者的症状特征。
《梦的解析X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人癔病研究》等著作中的观察和论述,则可以说是弗洛伊德为他的潜意识观点提供的证据。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经过伪装的满足。
弗洛伊德为潜意识活动提供的第二个证据是日常生活中的过失,这种过失可表现为口误、笔误、动作失误或遗忘等。后人将这种失误称为“弗洛伊德式失误”(Freudiansliperror)。无意识活动的第三种产品是神经症和部分躯体疾病的症状。
2.人格动力论本能概念。
一切心理能量都来自躯体内部的兴奋状态,它寻求表现和寻求紧张释放,这就是所谓本能。
人的一切活动都由本能决定,它们对行为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或乔装改扮的。
本能分为生的本能(eros)和死的本能(thanatos)两种。
生的本能又称力比多(libido)或戈性力。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的概念包括一切追求快乐的行为和情感活动,而不是只与狭义的性行为有直接关系。
死的本能是指从较不稳定的生命有机体状态回复到稳定的无机物的倾向,加自杀或自毁行为。死的本服至今1乃为争论较多而不易被接受的一个观点,大部分精神分析学者喜欢用“攻击本能”的概念来代替。
本能的基本活动过程,可用精神投入(cathexis)和反精神投入(anticathexis)来描述。前者指本能和满足本能的对家之间的一种联系,后者指阻碍本能愿望使之得不到满足。这种阻碍会消耗能量,因此经常压抑的人常会觉得疲劳厌倦。
本能及其满足方式具有流动易变的性质。也就是说,如果本能所欲求的环境对象不宜,能量就会移置到其他对象上,这种本能精神投入的对象变化称为移置(displacement),移置使人们可以用替换行为来解决本能释放和紧张解除的问题。
精神投人的移置作用是精神分析关于行为机制的普遍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许多
社会文化现象,都可用性力和攻击本能的转移作用来解释。如儿童的社会化是儿童性力的要求受父母、社会的阻止而移置到社会活动上来的结果。同样,种族偏见和战争是攻击要求的移置。总之,按弗洛伊德的观点,整个现代文化的结构都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受阻的产物。
3.人格结构论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在晚年又进一步修正了他的潜意识学说,提出了人格结构的理论。他用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层次的结构来阐述人的精神世界,其中的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部分,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它由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所组成,是本能的中心所在,它是无意识、无理性的。本我奉行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无条件的即刻满足,婴儿的人格结构就完全是由本我组成的。本我与外部世界不能直接接触,它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自我是在现实环境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它是现实化了本我,是理性的、识时务的,它不会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回避痛苦,又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现实和审慎,它奉行的是现实原则。超我,又称为理想自我,它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获得和发展出来的一部分,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其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格结构的三个部分;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虽然也有冲突,但当本我的冲动和欲求强烈,超我又给予严厉批判和压力时,使自我难以承受,需不断地启用各种不成熟的、神经症性的,甚至是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御机制时,个体就会出现神经症或精神病性的症状。
4、人格适应论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
焦虑被认为是自我遭遇危险的信号,是自我的一种功能,它促使人们警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为了控制和改变动机冲突的状况,用自我用防御机制来消除焦虑,这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心理适应的观点。
根据对自我造成的威胁的来源,可以把焦虑分为三种:神经症性焦虑(neuroticanxiety)、道德焦虑(moralanxiety)和现实焦虑(realisticanxiety).
(1)神经症性焦虑:本我和自我间的冲突引起的。本我的冲动上升到意识中,通常是不被许可的,而自我则拼命将它压回无意识中。当自我的力量不够强时,自我不能控制本我,就体验到一种无对象、浮动性的恐惧感,称为神经症性焦虑。
(2)道德焦虑:自我受到超我威胁时产生的,它表现为羞耻感和罪恶感。
(3)现实焦虑:来自外界环境真实的危险或威胁性事件,它有明确的对象,并起到有助于自我保存的作用。
自我有两种方式应付本我的威胁:或阻挡冲动,使其不表现为有意识行为;或干扰本我冲动,使其降低强度或转向他方,这就是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有两个共同特征:第一,都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即当事者本人并不知道自己在应用以之自卫;第二,它们都伪装或歪曲事实,从而减轻个体的焦虑和罪恶感。
弗洛伊德列举了很多种防御机制,如压抑、替代、认同、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以及退行等。
(1)压抑:压抑是一种最基础的防御机制,因为任何别的防御机制的产生都要以它为先决条件。压抑是自我通过防止引起焦虑的的思想观念进人意识水平来降低焦虑的一种方法。对本我中的先天成分的压抑称为基本压制。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也可以是来自个人,对后天生活中痛苦经验的记忆压抑称为真正的压神。
在两种情况下,自我都把产生焦虑的思想潜伏在无意识中。
(2)替代:替代是精神发泄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它,本我的欲求得到间接的发泄。自我可以用个有效的对象替代无效的对象用不产生焦虑的对象成活动替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活动,所有不本能中动,甚至包括死本能中动都可能被替代。自我要天的神动可以被攻击他人的活动所势代:直接攻击父亲或母亲的冲动可以被爱坏家里东西或别人的东西的活动所替代。
(3)认同,弗洛伊德把认同看成是自我将环境中的现实对象与本我对满足霜要之物的想象相对应的过程,他也把认同这一词用来描述人通过接受模范人物的行为.风格和特征来增强自己的趋向。例如,年轻的妇女常模仿电影明星的装束、发型和行为风格。
(4)投射:为了防止因意识到不好的特点思想或行为而产生的焦虑,个体通过投射这种机制把它们加以压抑,并看成是别人身上具有的东西。“我考试不及格是因为我笨”,自我通过投射机制,把那句话改变成:“考题太偏了,”通过这种对事实的无意识歪曲,个体就不会感到焦虑。
(5)反向形成:无意识中的真实思想以它的相反形式在意识中呈现出来。例如,一个内心讨厌抚养孩子的母亲可以变成一一个对孩子过于关心、照顾的人。弗洛伊德认为,强调情感的程度是区别真实感情和反向形成的一一个线索。-般在反向形成中,个体倾向于过度表露和强调自己的感情,他们的感情表露带有夸张的色彩。
(6)合理化:通过这种机制,自我为那些引起焦虑的思想或行为提出正当的理由或合理的依据。例如“酸葡萄”效应。
(7)退行:当一个人面临危机时,他通过退行的机制返回到他较早的发展阶段,以此来回避现实危机和困难。例如,一个儿童在母亲生了小弟弟时,他又重新尿床、吃手指等。
5.人格发展论心理性欲发展和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有关发展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性欲发展的各个阶段,二是早期经验在一生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
弗洛伊德认为每个儿童都经历一系列发展阶段,儿童在这些阶段中的经验决定了他成人时的人格特征。每发展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动欲区,它是那-阶段中刺激和快感的主要来源。心理性欲的发展顺利过渡到下个阶段的基本条件是适当满足本我的欲求,本我欲求的过度满足或不满足都会造成发展的停滞和延缓。性本能在任何一个阶段不能顺利发展,都会造成变态和疾病的倾向,因此成为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根源。
心理性欲的发展是以力比多投注的部位来划分的。力比多最初在口腔内,后是肛门,再后是生殖器。这些阶段分别成为口唇期、肛门期和生殖器期。然后经过一个替代性活动的潜伏期,最后发展到性成熟的生殖期。
(1)口唇期:口唇期发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这一阶段的动欲区在口唇。前口唇期(出生至8个月)快感主要来自于口部的吸吮和吞咽。弗洛伊德认为在前口唇期发生过停滞的儿童长大后会有大量的口部活动习惯,如贪吃、酗酒、抽烟、接吻等。这类人具有口唇不协调特征。后口唇期(8个月至1岁)儿童的活动主要集中在牙、牙龈和咽部,快乐主要来自于咬吞噬活动。此阶段停滞的人很可能有咬手指甲的习惯,也贪吃,他们常常会做那些相当于咬的活动如讽刺.玲嘲热讽和指贵等,这种人具有口唇施虐狂特征。
(2)肛门期:出生后的第2年中,动欲区在肛门。这个阶段的儿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排便的生理过程来适应社会的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必须接受父母的卫生习惯训练。在肛门前期,儿童快乐主要来自于粪便的排泄。停滞的人很可能具有-些生理问题如肛门括约肌控制不良和夜遗尿症等,他们会过分慷低,愿意拿出自己的所有东西,这种人具有肛门排泄性特征。肛门期的后阶段,儿童快乐的来源主要是粪便的保持。停滞的人很可能有便秘的毛病,并倾向于吝啬、极度俭省、讲求秩序、洁癖和强迫性等,这种人具有肛门便秘特征。
(3)生殖器期:从3~5岁,其主要动欲区在生殖器。进人生殖器期的儿童,已能区分男女两性之别,这阶段的发展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这时儿童表现对异性父母的亲昵,而反对和排斥同性父母。男孩眷恋母亲,嫉妒父亲,称为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