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精神健康,
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我们常常看到,
有关精神障碍者的新闻见诸报端,
或者听说身边的哪个朋友,
因为抑郁症或者双相,
休学乃至退学。
我们也知道,持续的情绪低落,
有可能是抑郁症,
是一种疾病而不是矫情。
但是这些并不意味着,
我们已经很了解精神卫生。
在抑郁症作为疾病出现的那一刻,
即在患者和其他人之间,
划分了一道人为的界限。
这道界限之外的那些,
如抑郁症焦虑症般的情绪失调,
如强迫症般的难以抑制的冲动,
均是一个个需要被驱逐的对象。
在此精神卫生作为疾病的总和,
从人们的视野中隐去了。
只要没有被贴上疾病的标签,
便可无忧地继续生活。
所谓的精神疾病及其患者,
只是遥远又模糊的,异常的“他们”。
但是对此我们是深深怀疑的。
毕竟每一个人都曾有那些,
无助徘徊的时刻,
悄然泪下的一瞬,
又或者纠结迷惘的深夜等等。
在这些难熬的时刻,
我们和他们又是否有完全的差别?
又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我们?
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
而我们今天所想强调的是,
精神卫生理念的倡导,
绝不止于对于疾病概念的宣传。
我们所希望传播的,
是精神卫生理念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在WHO的定义中,
精神卫生指这样的一种健康状态:
每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
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
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
并能够对其社区作贡献。
总之,良好的精神卫生状态,
并非指没有疾病,
而是指能够良好地生活的状态。
重要的并不是疾病,而是生活。
如此即使身患疾病,
也可心怀希望。
通过适当的治疗,
重建生活并非没有可能。
“每一颗大脑都值得尊重”
是我们本次精神卫生周的slogan,
呼应了《尼斯——疯狂的心》中,
最后对尼斯本人的采访:
“有一万种方式,
让你忠于自己的生命,
并为你自己的时间而战”。
仅仅是精神障碍者需要为自己而战么?
不是的。
无论是否身患疾病,
我们都需要通过适宜的方式,
寻找到值得付出宝贵时间的生活方式。
只是对于被疾病所困扰的患者而言,
如何识别和应对疾病,
是重建自我生命的第一步。
这也是精神卫生科普的意义。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即将到来之际,
我们再一次抛出精神健康这一话题,
也许这一次,它能停留得更久一些。
本期精神卫生周系列活动如下所示:
关于每个活动具体的内容,稍后几天分别会出单独的推送介绍,并说明具体的时间地点(活动地点包括邯郸和枫林校区)和报名方式,敬请期待!
本文插图来自:峰籽子复旦大学心声社是一家
“精神心理问题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全国*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进程加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我国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需尽快完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与康复服务体系。同时要坚决杜绝媒体炒作跳楼等自杀现场,要维护人的尊严,关怀人的处境,珍视生命的宝贵。”
根据年开展的中国精神障碍疾病负担及卫生服务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约有16.57%的人群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
张海迪强调,绝大多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和监护照料,现行的医疗保障、医疗救助等相关*策不能完全解决其家庭医疗、康复经济负担重的突出问题,因此,精神障碍不仅对人民群众健康和健康中国建设构成巨大的挑战,也是造成贫困和妨碍脱贫的重要因素。
据介绍,中国残联与相关部委联合实施的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每年为余万精神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张海迪认为,当前精神障碍防治与康复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是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日益凸显,但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就诊率和治疗率较低,延迟就诊率较高。如不从源头加以防控,未来我国精神障碍者和残疾人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二是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及康复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目前,精神卫生服务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县级专业机构发展严重滞后,市、医院开展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医院、社区卫生中心精防力量严重匮乏。
三是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工作方面,目前全国范围内康复机构少,社区康复设施不足,覆盖人群比例低,康复人才严重缺乏,整体服务质量不高,恢复期精神障碍者的“出口”问题难以解决。
四是精神障碍者的医疗保障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往往需长年服药治疗,贫困率高。由于多种原因,全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律服药率仅为58.55%。
五是精神障碍患者社会融入难度很大。外界对精神障碍者的歧视和偏见依然比较严重,社会歧视及病耻感导致精神障碍者隐匿症状,影响及时治疗和康复。
针对上述问题,张海迪建议,首先应加大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力度,强化精神障碍预防,加强多部门联动,落实疾病三级预防策略,进一步完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主动就医意识。
“其次要高度重视媒体信息对社会精神心理健康的影响,对涉及杀人、自杀等事件的报道应制定措施,防止一些极端社会事件的传播引发不良心理反应。要在精神心理疾病高危人群中开展早期筛查,实现精神障碍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张海迪说。
同时她建议,应尽快完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与康复服务体系,在县级行*区普遍建立一所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在街道社区普遍建立精神障碍者日间照料和康复的设施。加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对社区康复机构的技术指导,将精神残疾社区康复服务纳入*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加快社区康复机构建设。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精神障碍医疗保障*策。建议医保局切实落实医疗保障相关*策,推动降低或取消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门诊和住院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将更多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纳入基本药物报销目录。要加大对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的力度,保障贫困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医疗和生活。”张海迪说。
张海迪还强调,应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珍视尊重生命,锻造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提倡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的好风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要坚决杜绝媒体炒作跳楼等自杀现场,禁止对跳楼跳桥者围观起哄、对生命的冷酷和漠视。
“现代医学实践证明,精神病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系统的治疗康复,大部分病人是完全能够回归社会的。”张海迪说,“建议各有关部门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正确认识,消除偏见和歧视,营造包容和谐的环境,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记者:顾磊
编辑:刘聪
审核:周佳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