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田静。
疫情发展至今,所有人都几乎崩溃了。
从早到晚关在家里,无聊、焦虑、恐慌、无助……再加上每天传来的不幸的消息,没几个还能保持好心情。
一个朋友跟我说,我太难受了,憋着哭不出来的那种难受。我现在不敢看任何跟疫情有关的消息,医生没有口罩我难受,有人生病住不上院难受,看到朋友圈转发的那些求助难受,看到李文亮医生去世我也难受……
可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每天只能在家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什么也做不了。明明我多出来了半个月假期,每天什么也不用做,可为什么还是这么累呢?
我告诉她,她可能出现了「替代性创伤」,别再看这些消息了,让自己歇一会吧。
替代性创伤:由于集中时间内目击了大量的残忍、破坏性的场景之后,损害程度超过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绪的耐受极限,间接导致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
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是没有相应的心理治疗能力的。
一方面,心理专业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大家对心理健康的忽视。
作者:看见心理问答
01.为什么我们失去了心理治愈能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很少强调心理健康,反而觉得心理病是种无病呻吟——
抑郁症,休息一下就好;
强迫症,只是个人习惯;
偏执易怒,这个人性格有问题;
焦虑头疼,缺乏睡眠而已......
这在《爱上你治愈我》这部电视剧里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19岁的病患杨飞,有暴力倾向,情绪特别暴躁。他从小是在父亲的棍棒教育下长大的,高压的环境,让他早已失去了健康的情绪调节能力,所以他只知道用武力解决问题。
医生颜书仁建议他的父亲跟他一起接受家庭治疗,没想到父亲反应很激烈:
“我的孩子没病,他就是脾气不好而已。”
父亲声称,自己也是从小被打到大的,男人就应该受点委屈。不打,孩子怎么会听话呢?
创业失败的王大帅,也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母亲对她的高要求,从小时候的成绩、奖状,到长大后的工作,从没停止过。
即便已经很优秀的她,却一直被母亲泼冷水:没有第一名就要挨打,一开始创业得到了很多人的掌声,母亲偏偏要诅咒她好景不长,是个没出息的人。
最后,创业失败,母亲的诅咒应验了,王大帅也因为双相情感障碍住院,就在她极度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母亲依旧不屑一顾:
“她没病,就是太能作了!”
明明已经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接受治疗,可是家人坚持认为这并不是病,是矫情。
02.什么样的病人最难痊愈?在我见过众多来访者里,这两类声音非常典型:
我状态一直很差,我担心是不是有什么精神疾病?
我只是XXX的问题,不会有什么事的。
第一类容易放大自己的问题,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精神负担;而另外一类,更常见,习惯性地忽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忽视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
前阵子的热门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精神科社工宋乔平对意外失去了大儿子的姐姐说:
你知道什么样的病人最难痊愈吗?是没有病识感的。
所谓“病识感”,就是你对于自己健康状态的认知能力——过分放大和忽视,都不是一件好事。
像杨飞的父亲,王大帅的母亲这样摧毁我们“病识感”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一直在我们身边。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病识感”了——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