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2019:探访明清民居
Kf03mXLrtdr - 2020/1/25 15:11:00
2019:探访明清民居    (文/ 卫伟)    是谁    穿越平面的历史    搜寻尘封的记忆    打开    那扇久未转动的门    走进    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抚摸    那一页页泛*的影像    沉浸在 逝去的时光里    远行的岁月    让悄然无踪的脚步声    定格成一串串乐符    跳跃在浩渺的时空里    飞扬在雄浑的音律中    繁华不再    音容不再    笙歌不再    唯有静默的院落    在无声地 诉说着当年     人去楼空的苍凉与落寞,回荡在二百多年以后的古宅上空。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现代,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平台,逐渐将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们全球化了,随着人们的不断流动和迁徙,平民百姓也敞开胸怀迎接来自外界的精彩。     怀着好奇,我们踏着冬日的寒霜,走进了一个个现代化村庄中仅存的几处明清古宅院。一路上浓雾重重,像是特意营造气氛,酝酿情绪,给我们的古宅探寻之旅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神秘面纱。     在热心人的带领下,古朴而厚重的宅子呈现在我们眼前。视野所及之处,原汁原味的旧式民居建筑,到处弥漫着冷峻和穆然的气息,依稀可见主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留下来的点滴印记。一砖一瓦,一阶一梁,飞檐雕柱,形态各异,红漆的大门,镂空的木窗,脚下平整的青石板,都让人不由得遥想起这里曾经发生过的生活场景。     富户人家才有的“高台阶、大门楼”是当时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门前精致的上马石已经卸下了它光荣的历史使命,然那青石上雕刻着的图案花纹依旧清晰可辨。“牧人松下问童子”的绝妙意境,彰显了主人家高雅的生活品味,仪态自若的仙鹤和惟妙惟肖的石榴则暗寓着延年益寿和多子多福,图案下面四周围绕衬托的是“富贵不断头”的经典雕饰,暗含着子子孙孙安享荣华世代长久。谁说石头不会说话,可它却分明见证了一个时期曾经张扬过的气派和繁华。     我们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台阶,缓缓步入院内。脚下光滑油亮的台阶似乎在提醒着我们,这里曾经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穿过门洞进入宅院,首先看到的是几间上下两层颇为宽敞的门房,门窗皆朝向内院,而且在门窗上面均有着镂空的雕饰,看起来典雅而大方。再往里走,接下来紧挨着的是左右两边对面并立结构相同的两座厢房,再上面和门房相对的则是院子中地势最高的正房,与两侧厢房、门房一起围成一个圈儿,中间的空地为公共活动自由进出的场所,形成一个相互独中西医诊疗白癜风区别立又相互关联的的空间。院内布局是典型的传统四合院结构,有着明清时代鲜明的建筑风格,对称、封闭而严谨。据说这样建造的好处有很多,在夏季可以接纳凉爽的自然风,并且有宽敞的室外活动空间;冬季可以获得较为充沛的日照,同时也可以避免寒风的侵袭,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止如此,更令人称奇的是宅内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门房一般为外客厅或账房,为佣仆居所;正厅为内客厅,供家族议事;正房为长辈居住;晚辈皆居住在厢房。这种住居按长幼、内外、贵贱的等级秩序进行安排,是一种宗法性极强的封闭型民居。可见这不仅仅是遮风挡雨而已,一个小小的宅院,竟是一个时代社会制度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高度缩影,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一斑。     整座院子坐北朝南,除了向阳采光好居住舒适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应着好风水的吉庆彩头,民间自古就有“面朝南,越晒越有钱”的俗语在百姓间相互流传,可见这种思想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这是另一个宅院的一角。院子如今的主人不在家,我们不得知也不便说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只是从目前尚保存较为完整的房屋皮肤病最好的医院外观来看,屋檐下廊壁上的砖雕“麒麟送子”看起来依然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寓意不言自明,想必是当时主人家对晚辈早生贵子的一种祝福和期盼吧。     这是作用类似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天花板一样的古宅装饰物品。据考证建造的准确时间为清乾隆五十一年,距今已有228年的历史了。木料本色清漆打底,上面粘贴黑色涂漆方格,以增加立体感。色彩对比显得庄重而典雅。格子中按照考究的布局,分别镶嵌有琴棋书画和盛开的莲花等木雕图案,正中间是莲花,周围是按照逆时针方向依次排列的琴棋书画,再往外一周是错落排列的变形的如意,四角则是一串串形态逼真的葫芦。整体的寓意,大概是希望这个家族品质高洁,智慧过人,福禄绵长,吉祥如意吧。 (爱情日志 )    世事的不断变迁也让如流水般逝去的匆匆时光,变得丰富而生动。不同的时代,也赋予了同样的建筑完全不同的内容,贴上了风格迥异的标签。院子还是那个院子,房子还是那个房子,墙壁也还是那个墙壁,只是和它们有关系的人已经更改了容颜,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走了,来了,来了,又走了。如此来来往往,周而复始。它们就这样安静地看着,守着,亲历着。默默地将一幕幕上演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悄悄地渗透在那一木一土里,雕刻在那一砖一瓦上。走进另一个大宅院,看到曾经被改头换面过的样子,不禁心潮难平,感慨良多。砖砌的大门楼的门楣上,“喜迎佳节”的春联颜色已经褪得泛白,而就在其上方,四个红漆刷成的大字“公共食堂”赫然在目,昭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这座院子的革命价值所在,那是他们共同的家呀,在那个同吃同住同劳动,心往一块儿想,劲儿往一处使,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年代,任随口说一标语来,都能让革命青年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古朴的宅院宽敞,安静。淡定而从容。门房的门窗设计更是巧妙非常,颇为别致。镂空套叠式的门窗棂格图案,精致中透着灵秀,像是一片片轻巧的叶子,又像是一朵朵飞舞的雪花,下面配以整幅的“松鹤延年,神鹿卧衔灵芝”的立体木雕图案,严谨工整中却又散发出自由飘逸的轻松与洒脱,美感十足。然四扇屏风一样的门楣上面,“餐厅”两个用红漆写成的繁体大字清晰地悬在人们头顶,非常引人瞩目。看来人民群众真的是当家做主人了,连门房都大家一起平等地共享了,而不再是客人和佣仆的栖身之所了。这俨然可以称作是社会的进步了吧?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临出院子时才偶然发现这里独一无二独具特色的“墙壁文化”。进门时大家都在关注房屋建筑和院内布局陈设,以及门洞里门房侧边影壁正前方静静坐在那里的现已很少见的织布机,发现它那沉静中夹杂着忧郁,更多的则是一种被人遗忘在角落里的叹息和落寞。而真的都没太留意墙壁上写写画画的那些东西。当仔细一看,还真是给了我们不大不小的吃惊不由得令人赞叹,像是我们现在单位里或是村委会的*务村务公开栏一样,虽然全是手绘的,有些字还不太规范,而且还都有注音,也不是那么标准,写得也不怎么好看,似乎是用墨汁写的吧,却也很像那么一回事儿,一笔一画都显得质朴可爱。什么“文艺创作”啦,“财务公布栏”啦, “批评栏”啦,“鸣放园地”啦,“跃进坛”啦等等,一应俱全,像是黑板报一样。看来这就是当时的人们,*治思想和文化生活的主阵地了吧,当年这里应该是人员最为集中的地方,而且在每顿吃饭的时候大家就都可以看到,无论是从时效性、传播性、直接性、影响力来讲,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工具。这些栏目里,画得最好的,要数“批评栏”了,男、女头像在栏目标题两边分别有一个,而且很标准很好看。那是个崇尚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时代,现在结合我们当今社会倡导的精神,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任何时代的人们,不管社会怎么变革,衣食住行仍然是老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儿。单就住房一项,已经不再只是实用那么简单,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上来了。如果说安全、稳定、秩序、统一体现了人们对于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诉求,那么砖雕、木雕、石雕装饰技艺在建筑上的广泛应用,就不只是富裕人家表现财力的一种标志,也体现了工匠们的巧思异想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美感,当然更多的则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要不怎么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呢!    对于我们后世的人来讲,这些古宅院落和古屋建筑群,这些沉睡在历史长河中的建筑工艺,不能只是一些有着时代印记的符号,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和缅怀。其中渗透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纪念和不可多得的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加以保护。尤其是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盼望更是我们应该传承、弘扬和发展的精神遗产。跟着社会飞速发展的步伐,我们快节奏生活方式,也在各种文化的开放、交流 、碰撞和融合中日趋成熟、饱满、丰富,多元、异彩纷呈。     卫伟。2019年11月19日于静园。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探访明清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