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6月9日讯(记者刘闪)向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就近康复服务,为他们搭建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年11月以来,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阳光驿站在武汉多个街道陆续建成运行。两年多来,阳光驿站运行的情况如何,精神障碍患者从中收获了什么,给家庭又带来哪些改变?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阳光驿站活动丰富多彩
“1、2、3、4……”5日上午9时,武昌区徐家棚街阳光驿站内,20名精神障碍患者正在集体做操,活动身体。晨练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观看时政新闻。
志愿者教学员学穿珠
10时许,惠誉花园社区志愿者钱红香来到阳光驿站,教大家学串珠。钱红香是一名肢体三级残疾人,手工制作达人,长年坚持义务培训残疾人和辖区居民串珠技艺。在钱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学得很认真,还不时请教问题。得到老师的表扬,学员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每天的活动安排的满满的,项目也是丰富多彩。”社工朱雪婷指着墙上的活动安排表介绍,既有心理健康培训、音乐治疗、美术治疗、益智训练营,也有手工课、运动课、生活技能课,学员们乐于参与,整个驿站充满欢声笑语。此外,近40家志愿服务团队也会不定期来做阳光驿站开展公益活动。
徐家棚阳光驿站共有7名工作人员,由园长、社工、定点社区协理员和民政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大家分工不同,有的负责学员生活能力培训,有的指导培训职业技能,最终的目标是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顺利地回归社会。此前,已有一名学员在社工指导下,成功参加工作。
学员的变化让家人欣慰
来到阳光驿站两年多,精障康复期学员黄浩(化名)愈发喜欢上这里。“在这里我学到很多东西,有什么心里话也会跟小伙伴们分享。”43岁的黄浩说,以前他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流,患病后整天闷在房间,感觉很孤单。
得知街道有个阳光驿站后,父亲送他过来做了入站评估。通过评估后,他和其他学员参与游戏和活动,这里给了他不一样的感受。音乐治疗是他的最爱,听到水流声、海浪的声音,他的内心就会愉悦平静。在这里,他的精力变集中了,社交能力也提高了不少,“想趁着还年轻,以后重新找个工作,融入社会。”
黄浩的父亲今年77岁,儿子的变化让他倍感欣慰。“生活比以前有规律,精神状态也好多了,每天出门和回来都很高兴。”黄爹爹说,这极大地减轻了他的家庭负担,感谢阳光驿站帮他解决了一大难题。
32岁的何慧(化名)在阳光驿站也收获了快乐。别的小伙伴遇到烦心事,向她倾诉,她总会语重心长的开导别人,帮助了朋友,自己也开心。而在进入阳光驿站之前,何慧则完全是另外一个人,“经常发脾气,跟别人起争执,在这里不再发脾气了。”她的父亲说,以前总盯着她,生怕她惹事,随着女儿恢复的不错,如今他轻松了许多,还可以出去玩玩。
阳光驿站内
希望更多患者来接受治疗
相比中心城区,位于远城区的阳光驿站则稍显冷清。“我们这里位于城乡结合部,周围务工人员居多,长期来康复的患者只有两三名。”4日,东西湖将军路街阳光驿站负责人陈斌介绍,驿站设有手工坊、书画室、阅览室、音乐治疗室、电脑培训室、棋牌室等,配备2名工作人员。虽然在辖区内各社区都宣传过,前后来咨询的家属也很多,但真正愿意过来的很少,有些人怕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