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一个名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短视频霸占各媒体平台热榜,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0亿。
前段时间,法学教授罗翔与作家余华在一场对谈中,也对“精神内耗”进行了讨论。在引起广泛共鸣的背后,反映的其实是现代大多数人的一种精神状态。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在生活各方面的高压之下,许多人都处于严重的精神内耗中,想要的太多但做得太少、总是与他人相比较、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与看法、压力太大而失眠……因而陷入焦虑情绪中。轻微的焦虑,其实有助于激发一个人的潜力,但过度焦虑,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影响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
焦虑情绪其实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通常认为的焦虑,一般是指焦虑情绪。它是人面对某种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恐惧和反感的心理。人类焦虑情绪的产生,其实是一种通过进化而获得的自我保护机制。虽然社会进步,但这些规则依然刻在我们的大脑里,成为一种本能。当我们面对不确定、威胁或危险的时候,就会不安焦虑。
焦虑可能会使我们感到不安,扰乱我们的睡眠,影响对事物的判断。但适度的焦虑情绪也可以帮助我们进入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比如考试前复习会更认真,比赛时注意力更集中,或者遇到危险时警觉性更高。
焦虑症≠焦虑情绪
如果焦虑的情绪超过了我们的承载能力,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时,它就成为焦虑症了,跟感冒一样,是生病了。
大家常说的焦虑症主要是指广泛性焦虑障碍,这也是最常见的焦虑症类型,主要表现在精神和躯体两方面。
精神上的焦虑主要表现为,紧张担心,多思多虑,总是过度地没必要地担忧,喜欢把事情往最糟糕的情况设想,害怕出现一点点意外状况。
躯体上的焦虑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包括心动过速、胸闷气短,头晕头痛、心慌手抖、吞咽梗阻感、恶心、腹痛、腹胀、便秘或腹泻、尿频等症状。有的会有特殊症状,比如肌肉酸痛,多见于胸部、颈部及肩背部肌肉。甚至有焦虑症患者会对感觉过敏,比如声音和光线,害怕嘈杂和突然的响声,白天不喜欢出门,在家的时候要把窗帘都拉上。
医学上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具备上述多种精神上或者躯体上的不适。
2.时间标准:存在过分的焦虑和担心至少6个月。
3.严重程度标准:这种焦虑或躯体症状影响到正常生活,带来痛苦。
4.排除标准: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高血压、冠心病等躯体疾病的继发性焦虑;排除兴奋药物过量、催眠镇静药物或抗焦虑药的戒断反应;排除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神经衰弱、躁狂症、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
我们该如何缓解焦虑?
焦虑虽然不能完全消除,但我们可以学会控制它、缓解它,避免陷入过度焦虑的情绪中。
当焦虑情绪不算太严重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自我调节——
1.冥想:集中注意力到你当前的状态,如呼吸和身体的感觉。冥想的长期益处是可以使大脑能够更有效的处理信息。
2.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情绪、缓解压力并增强整体健康。
3.听舒缓的音乐:听音乐可以使大脑释放多巴胺(“快乐”激素),使我们感到快乐和放松。
4.写日记:反思每天发生的事情能确定压力源,有助于剖析情绪。
5.抱抱宠物:动物能帮助你的大脑减少压力激素皮质醇的产生,并增加5-羟色胺的水平(使你感到放松的激素)。没有比宠物更好的倾听者了,而且它们总是无条件的陪伴你。
6.倾诉:产生不良情绪时,与朋友、同学、亲人聚一聚,把积郁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还可获得情感支持和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7.转移注意力:不要放纵自己被悲伤情绪淹没。试着让自己进入另一种状态去冲掉不愉快。
8.调整呼吸:建议在情绪产生时,深呼吸并耐住性子等6秒钟,静待情绪平稳。
9.适度宣泄:哭泣时可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或去除压抑情绪的化学物质。如果总是忍住不哭的话,身体更易受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
10.洗个热水澡,睡一觉:睡眠能通过缓解疲劳,降低坏情绪对人体的影响。如果你遇到的情绪问题不是非常严重,那就洗个热水澡,好好睡一觉。
如果自我调节的作用已经非常有限,还是应该积极寻找专业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医生,确认是否已经成为焦虑症,并根据焦虑症的类型、症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很多人认为焦虑症患者是因为意志力不坚定、性格软弱,但当焦虑成为病症的时候,就已经不是意志力或性格的问题了。面对焦虑症患者,周围的人要做的不是鼓励他去面对压力,而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体谅他的一些行为,允许他的回避与自我保护,等他通过专业治疗缓解后,再去做一些恰当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