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始终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涉及民心向背、国族身份、政治合法性等问题。历史上,彻底消灭一个国家无非两种方法,第一种是肉体上的消灭,第二种是文化上的同化。二战后至冷战前,国际冲突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冷战后国际冲突则主要表现为一国的内部冲突,且导火索往往是思潮、宗教、意识形态等领域的斗争。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中,政治安全是根本,经济安全是基础,文化安全同军事安全、科技安全、社会安全共同成为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看似阳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剑影
文化不只具有修养性情、陶冶情操、滋养精神的功能,也具有安全属性。在国际社会,文化领域看似阳春白雪,但也有刀光剑影。正如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爱德华·萨义德所说:“文化成了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里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针锋相对。”英文的“safety”和“security”两个单词都可与汉语的“安全”一词相对应。但是,文化安全中的“安全”一词则用“security”,其一方面指安全的状态,即客观上没有威胁,主观上没有恐惧;另一方面指维护与塑造国家安全状态的能力。如果自身能力不强,对安全、风险状态评估得再客观、再准确,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作为国家安全的一个领域,文化安全的前提是保护传统价值,这些价值通过社会领域的精神、道德、历史、宗教等来体现。文化安全意味着民族文化身份不受有可能破坏其根基的内外部因素所威胁。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安全主要包括:语言安全、风俗道德安全、价值观安全、生活方式安全。本文认为,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民族精神、理想信念、主流价值体系等观念形态的“文化特征”“文化主权”处于相对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其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文化安全是国家身份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不同主体对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侧重
文化安全概念的提出源于全球化,即存在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的可能,也存在文化入侵和文化霸权等外来威胁的可能。在国家安全领域,文化既可以是国家安全的工具,也可以是国家安全的目的。在外交层面,文化对外交政策的作用取决于文化对国家经济和政治安全的贡献。文化安全还同文化身份关系密切,气候变化、移民、全球化等会对国家的文化身份构成威胁,进而被感知为“文化不安全”。全球化一方面催生集体行动以解决共同问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各种冲突、竞争和矛盾,导致民粹主义、新殖民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反智主义等的兴起。文化安全也是随之出现的一个议题。
不同主体对文化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侧重。发展中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