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提到新冠疫情,大家似乎都已经习惯成自然,可是危险没有降临到自己身边,倒也不以为意。在8月份,扬州这座古老城市,因为一个南京毛老太的骤然光临,整座城市被推向了抗疫第一线,社会生产、生活仿佛被按下了停止键,全市万居民(城镇地区),开始了“坐月子”。
扬州政府的行动迅速
自从7月27日“毛老太”事件爆发,疫情报告出现之后,扬州市政府预感到事态严重,这是一个群聚性、密闭空间传播事件,一个有着桌麻将机的大型棋牌娱乐场所发生的传染病,1号传染源这几天还有过菜场购物、逛商店等行为,其传播范围之广,路线之复杂,比起广州、沈阳、南京等地更加复杂。
我们市民得到消息,还是从自己的亲人朋友被隔离开始,在7月28日,有人发朋友圈,说明在念四小区、四季园小区等开始被隔离,27日后半夜开始行动,措施得力,速度极快,令人惊叹。
同时,安民工作做得比较到位,居民没有出现恐慌情绪,所有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穿着防护服,拿着登记簿,挨家挨户检测核酸、排查行动路径,凡是与棋牌室、石塔菜场等地有交集的,都进行登记备案,发现发烧、干咳等症状的,立即进行隔离。
刹那间,扬州部分社区进入高级戒备状态,很多小区直接将出入口大门用电焊封起来,只留有一个50厘米见方的窗口,用来递送物品。这一切,都是凌晨2点左右进行的,绝大部分居民都是安睡状态。
在封闭小区内的居民,原则上不要出门,进入小区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都签署了承诺书,一直陪着居民处于封闭状态,这是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他们明白“德尔塔”病毒的危险性,可是没有一个人畏缩不前。
28日当天下午,我接到父亲的电话,他们所在的武塘新村也被隔离,嘱咐我送去了一些蔬菜、常用药,我特地赶到小区门口,看到一片森严戒备,送食品的人群络绎不绝,大家都在担忧中,生怕封闭区里面的家人冰箱空了,忍饥挨饿。我略微了解了一下情况,送上一些果蔬,看着志愿者们登记、消毒、贴标签,手法娴熟,有条不紊,心下稍安,迅即离开,出了危险区,才给父亲打电话的。那个时候,我父亲还是可以下楼到门口接东西的,后来便不被允许了,只能由志愿者代劳。
到了8月中,不少高危小区的食品供应,已经完全由政府部门承担,我作为子女(志愿者身份),就算买了东西,基本上也送不进去了。除非是一些必须的药品。这期间,很多城区主干道开始封闭,大片黄色中风险地区,逐渐包围了广陵区,最后,一片都是黄色了。
总体来讲,扬州政府的各级行政机构反应还是非常迅速的。这是急性传染性疫病,事先没有什么明显信号,等到病例上报才能够实锤敲定,短时间内,能够布置得如此严密,已经是一个三线城市的最快反应速度了。
在小区封闭过程中,自然有不少居民不理解,门口聚集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社区工作者、片警、志愿者等,对其耐心解释,让他们致电被封闭的家属等,有的是视频通话,了解到真实情况之后,群众心情稳定,被快速劝退,免得有被感染的风险。
社区忙碌中,一切以完成防疫任务为最高宗旨
我是在8月1日第二次核酸检测开始在荷花池社区做志愿者的,那时候,天气炎热,第一次核酸检测安排在荷花池公园的东门,林荫遮蔽,曲径通幽,还算惬意,可是这样的安排,并不符合防疫要求,管控也很困难,公园岔路多,群众有时候会逗留,不利于管控,第二次便安排在公园的西大门,一个社区公园的户外活动场地,有着一片运动场地,便于布置。
社区主任曹女士、工作者刘小晶,与我熟识,看到我来了,直接给了一身志愿者服装,把我拉到群里,我就开始了志愿者身份。
年的疫情防控,正值春节,只是小区封控,出入通道一关,小喇叭呼叫大家在家里安坐即可,那时候,大型商场没有关闭,生活物资充足,大家都很安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量远没有这次繁琐。
可是年7-8月的这次疫情,突如其来,虽然有一些封控经验,但没有任何做核酸的经历,社区的工作开展,十分艰难。整个社区的工作表现得很忙,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但也暴露出不足的部分:
2次核酸检测过后,社区面临的困难逐步显现:
1)物资紧缺
防护服、医用手套、医用口罩、面罩、消毒酒精、手消毒等物资,除了街道办的部分配给,其余部分只能靠所在辖区的个人、企业捐赠,连处理医疗废弃物的黄色垃圾桶、垃圾袋等,都要临时从上级部门领取。
由于场地限制,社区的各种物资,堆放在帐篷中,大小箱子遍地,没有一个收纳高手辅助,很多物资经过翻找,开始找不到头绪了,还好有一个商铺老板娘,也做了志愿者,本着职业本能,开始整理物资,才逐步摆脱了物资混乱状况,深为感激。
我站在社区办公室的大厅,看到她们在飞奔状态,已经头发蓬松,哈哈,她们早就顾不上自我形象了。
这些物资,到了10次检测过后,基本告罄,有时候,不得不同医疗部门的现场人员协商,大家互补使用。谁也想不到,我们先后经过了15次核酸检测,看起来,比南京还多几轮。
2)第一线人手不足
疫情爆发之后,社区仅有的两个男丁,一个被调往隔离点,一个安排物资调配,其余工作都是8名女子负责(其中一个是社区主任,一个值守办公室,能够冲在第一线的,只有6名),
辖区内超过名常住、暂住人口,需要挨个登记,荷花池社区的房子,基本都是老旧的4-6层居民楼,没有电梯,所有的登记工作,都要社区人员在下午与晚上,亲自上门排查,就算他们想到了用打印的表格放在楼道门口,然后用小喇叭呼喊居民下楼拿表格回家仔细填写,居民也不一定会配合,很多老年居民,老眼昏花、手脚不便,更加难以填写清楚了。
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居民的素质非常高,主动配合,可总有一些居民,我行我素,对于社区工作者上门调查,显得十分不耐烦,骂人是最轻的抵触行为,不少人直接就是开门观望后,关上门来,不理不睬,年轻的社区工作者,受了委屈,也只是眼眶微湿,到了社区办公室后,对着电脑屏幕落泪,年纪大一点的工作者,苦口婆心劝说几十次,也只能被迫放弃。
她们的心中是郁闷到极点的,好在她们的日常工作中几乎天天都遇到这等难缠的居民,早就习以为常。
人手不足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核酸检测环节,来自省内其他城市的医护志愿团队络绎不绝,可是站在第一线用手机扫描身份证核对信息的人员,基本上由年轻的社区工作者担任,荷花池社区受过几天培训,能够熟练使用扫描APP的年轻人,只有3个,她们是:黄妍、朱婷、刘小晶,其余要从志愿者中产生。
在此过程中,只有那些具备奉献精神的年轻人才能够胜任,于是,经过确认,有了8名志愿者自告奋勇出来做扫码员,他们当中,有4个是学生。因为他们操作手机比较娴熟。
他们当中,有一个钟姓女子,广陵区的工作证没有办下来,不能够到荷花池社区的其它小区做志愿者,只能够在自己的小区参加核酸扫码工作,感到十分郁闷,每次我们看到她,她都要向我们投以羡慕的眼光。看着她纤柔的身板,穿上防护服,成为“大白”,令所有志愿者感到鼓舞。后来了解到,她是个体工商户,证件审批部门为了防止有人钻空子,只能婉拒她的申请。特此致谢这个美丽的女子。
就这样,人手还是不足,因为荷花池社区被自然分割成6个部分,另外有南门外大街,由于出现一个密切接触者,被单独封禁了,这几个扫码员要奔赴几个检测点,立即就显得捉襟见肘。
一对可爱的志愿者小姐姐扫码员与负责采样的医生一样,需要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面罩、口罩、脚套,他们与居民近距离接触,每天达上几百人次,防护是重中之重,不得不小心对待。
医生可以每一个半小时轮班,而扫码人员,需要2~3小时轮换,往往检测点上出现8~12个医护人员,配合4~6名扫码人员在工作。在33度的露天中,一丝风都没有的情况下,防护服穿上不到5分钟就开始冒汗,2小时后脱下来,各个面白如纸,双手被汗水浸泡发白,基本上衣服全湿,鞋子可以倒出水来。
高温与脱水是影响工作效力的最大障碍,轮换之后,只能够在树荫下休息,大量补充水分。在这一点上,我要对社区管理者以及上级部门抱怨一下:这个时候,志愿者需要的是带有盐分的饮料,而不是矿泉水,其实,煮上一锅带盐分的大麦茶,比其他饮料都管用!
江苏地区的健康码,有绿色,有黄色,在检测点,安排黄码检验的时候,志愿者是要避开的,这时候,呆在扫码第一线的,只能是社区工作者,本来就疲惫不堪的她们,只能够硬着头皮接着上!所有的疲惫都靠边站。
3)设备不给力
不知道谁开发的这个手机扫描APP,市场上其实有很多身份证信息采集装置,比如银行这样的机构就有,对于身份证扫描、拍照十分方便,可是偏偏核酸检测的时候,用的是手机,4G网络下,传送图片的带宽是有限的,导致现场,有时候需要扫描几次,才能够完成一张身份证的采集工作。好在志愿者比较聪明,直接拿出自己的手机,设置热点。
人为因素增加了排队时间,增加了人员之间的接触时间,其实对于防止交叉感染是不利的。
这个APP只支持安卓系统,社区提供的手机比较老旧了,电池消耗太快,准备了几个充电宝,也会很快消耗掉,有时候,志愿者不得不将自己的充电宝拿出来顶一阵子。用于扫描的手机数量不多,包括街道办的领导,都拿出自己的手机,用在第一线扫描了。
有很多小朋友是没有身份证的,需要捆绑到监护人的身份证上,扫描之后,需要填写亲属关系,这也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个小缺陷,每次扫描都要重新填,真不知道程序设计者怎样考虑的,捆绑一次就可以自动从数据库调阅的,偏要重复劳动。
也有不少人拿着身份证照片来登记,有点不理解,一般来讲,身份证这种东西,常备在身边,你拿图片来,是不是给扫码人员增加工作量?也有居民为了不让自己的身份证被污染,用塑料袋套着,遇到阳光反射,手机摄像头就懵圈了。其实他们多虑了,扫码员会对他们的身份证喷酒精消毒的。
4)居民的素质良莠不齐
在志愿者维护秩序,查验身份证与健康码的过程中,有些居民的表现令人乍舌,悠闲自在地玩着智能手机,志愿者在他们排队的线路上,一遍一遍提醒先打开苏康码,却是置若罔闻,等到过闸口的时候,才开始点支付宝,看着手机画面慢慢打开,人员扎堆,阻碍了队伍的快速通过。
更有甚者,前一秒还看到他玩手机,后一秒,手机揣在兜里,对着志愿者双手一摊,恬着脸说自己没有手机,不知道什么叫做健康码……等到通过了闸口,又掏出手机刷抖音了,真叫人无言以对。
有些人怕麻烦,将绿色苏康码截图保存,本来是方便老年人的,可是检测人员眼睛尖啊,发现是前天的截图,立即指出来,对方就不高兴了,发生了争执,抱怨志愿者态度恶劣云云,此时只能请片警出马,正告他们,如果不配合,就不要做核算检测了,倘若因此变成黄码,强制居家隔离,他们才老实了。于是乎,苏康码后来的时间变成了动态的,字号变大了,算是及时改进,反应迅速。
其实,最让工作人员闹心的还是居民下楼的秩序不一,有时候人来得过多,排队有上百米,也有部分人员要等到最后一分钟赶来检测,哪怕检测点在本小区,他们也不肯提前排队,我们经常看到的是:4个小医生在座位上等得快睡着了,志愿者比检测者还要多,在密闭的防护服中,这些来自兄弟城市的小医生们,汗出如浆,扫码员也快被焖熟了。
经典镜头:有一次在南通西路号检测的时候,临近傍晚,在检测点旁边的4楼上,一对老年夫妇,悠闲地看着下面绿码群众检测快结束了,猛然大喝一声:我们是绿码,等一下啊!相互搀扶着,慢慢溜达下来,成为最后两名被检测者,让人无语,后面的黄码人员,只能够忍气吞声,默默排队。
此时,医生与社区工作者,欲哭无泪。目送他们离开,心中开始放牧无数羊驼。
这是拍摄角度的问题,不是人员集中致谢兄弟城市的白衣天使们
在工作中,接触一波波来自江苏省其他城市的医护支援人员,他们是医疗系统中的新鲜力量,有着严格的纪律性和专业素养,虽然都是年轻人,但是在职业操守的支持下,他们义无反顾,来到扬州,本以为7-14天可以回家的,现在都已经20多天了,还在各个检测点之间轮换。来到荷花池社区的有:连云港、苏州的小医护们。
医护中的小伙子们,一般都是比较沉静的,那些鲜花一般的小姑娘们,各个笑容满面,哪怕是被防护服闷了半晌,脱了防护服之后,稍微休息一会儿,笑声便又开始在她们当中流淌,开始讨论美食、风光、帅哥。
她们抱怨的重点就是:想家了,商店全部关门了,买不到护发素了,呜呜呜~~~
不少防护服后面都写着各自城市的祝福,扬州人民看到,心中暖意翻涌,这些情景,只有我们这些现场的志愿者们能够感受得到。
坚持就是胜利
从7月30日到8月24日,我们已经经历了15次核酸检验,前几次,还算两天一次,到了后来,就是每天都要检测了,其密集程度是罕见的,作为志愿者,每天5点多醒来,第一时间就是看社区网格群、区域交通局组织的检测样品运输群、社区志愿者群,看看有没有今天的最新消息。
然后就是拖着疲惫的身体,揉着困倦的眼睛,起床洗漱,披挂上阵,早饭就是社区提供的,两个包子,一碗粥,还有一个鸡蛋,扔掉饭盒,回到岗位,有的要站在检测点上维持秩序,有的拿着小广播四处叫人,有的负责上门采样,有的负责现场布置。
我的工作是负责数据统计与送样,其余时间是杂项事务,随叫随到的那一种,因此基本看到了核酸检测的全过程,了解她们的工作多一点。
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检测,扬州的每日确诊病例开始清零,这是全体市民努力的结果,再坚持几天,部分低风险社区就会有限开放。
这次市政府采取大规模密集检测,耗资巨大,坚决打赢“德尔塔”攻坚战,这样的执行力是空前的,令西方世界感到困惑。
我国逐渐认识到,有了疫情,果断封闭、集中排查是唯一可行的方案,任何拖拉造成的损失,绝对比封闭来得巨大,早一天恢复正常生活,社会经济、人民生活才能够活跃起来,开展正常的生产活动。
这名志愿者身上绑着黄色塑料袋,用来装:采样试管、咽拭子、手套、备用防护服、酒精、名单、手消毒等装备,为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病人进行上门核酸采样服务,旁边是来自苏州的医生帅哥一枚,这就是打仗的节奏!高温闷热,他们要爬6楼。
总结:
诸葛村的里正只是一个普通社区志愿者,负责检测样本的搜集与传递工作,对于隔离点的消息知道得不多,这里就不写了。
总之,抗疫是全体居民的共同行为,感谢那些为抗疫默默付出的人们!
以上是一个普通志愿者的所见所闻,难免有片面性,如果对辛勤工作的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有所误解,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