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苏州召开市委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书记曹路宝在会上指出,苏州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将突破4万亿,这表明苏州将成为地球工业第一大城市。
而在此之前,上海、深圳、苏州三方角逐,你追我赶,竞争激烈。在疫情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复苏压力巨大,苏州依托强大的制造业释放出充足的经济能量,为中国经济稳中求进贡献“一城之力”。
这份优异的成绩单也得到了大量称赞,成为各地竞相追捧、竞相模仿的“模范生”,苏州当之无愧。热捧之下,苏州从来不会迷失于溢美之中,往往会排除万难,积蓄更强更大的动力,再次踏上发展的巅峰。
一、苏州的崛起之路
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与杭州并称为“人间天堂”的苏州,给人们的感觉更多是江南园林之乡,细雨蒙蒙,风景秀逸,与现在的工业之风截然不同。
实际上,新中国建设之初,百废待兴,苏州的确是一座发展落后、建设不快的江南小镇。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历史悠久的苏州精神焕发,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成为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的杰出代表。
据资料记载,苏州年的乡镇工业总产值就将近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年苏州GDP超越杭州,达到亿元,让一座历史上与之齐名的省会城市,难以与之相提并论。
不过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背景下,乡办企业问题逐渐显现,相继遇到发展困难,“苏南模式”也备受质疑。
危机之中开新局。90年代,苏州依托紧靠上海的地理特点,抢抓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主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积极引进外资企业,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让“苏南模式”浴火重生。
苏州崛起的原因很多,其中关键之笔就是中新苏州工业园的建立。苏州工业园在建立之初,就享受了副省级城市的待遇,在对外交往、经济审批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方面拥有较大自主权,再加上新加坡的先进园区管理理念,对各路投资形成了极大地吸引力,苏州的工业经济从此一飞冲天。
年,苏州工业园GDP高达亿元,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高达亿元,在国家级高新区考核排名汇总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二、苏州的强横实力
苏州的成功不仅反映在工业经济上,在其他领域苏州一样给出了优秀的成绩单。
首先是产业结构完备。苏州可以说是我国制造业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拥有35个工业门类,涵盖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纺织等个工业小类;在生物医药、高端钢铁、纳米通信技术等领域处于世界顶尖水平,在半导体、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也处于亚洲领先水平。其中,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产值高达亿,始终位居全国第一。
其次是市场主体庞大。截止到年12月,苏州市场主体数量已突破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量突破了一万家,在认定期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高达1.11万家,位居全国前列。
第三是县域经济实力雄厚。支撑苏州发展的主力军,除了苏州工业园这一国家级高新区外,还有昆山、张家港、常熟、太仓市等县级市。这四个县级市年的GDP总量超过1万亿元,占苏州GDP的半壁江山,全部位居全国县域经济排行榜前十。
其中昆山连续17年位居县级经济榜首地位,年GDP高达.76亿元,超越很多地级市;张家港市位列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第三位,GDP高达.60亿元;常熟市位居百强榜第五位,GDP高达亿元;太仓市位列百强榜第七位,GDP高达亿元,为苏州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强底座。
最后得益于强大的科创实力。苏州年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达3.25%(全国平均比重只有2.4%),在科技领域的财政投入高达.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50%;年认定“高企”家、瞪羚企业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高达58.8件,远高于15.8件的全国平均水平;省级以上科创中心、科创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数量也位居全国全省前列。
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苏州大学、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等高等院校发展,为苏州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
三、苏州的发展隐患
苏州,真的高枕无忧吗?
苏州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未来的发展并不会一帆风顺。那么,苏州到底面临着哪些挑战?
第一,产业规模大但质量不优。从规模上来看,苏州的确已经超越上海、深圳,成为全球第一工业城市,但在经济效益、科创能力等方面还与二者有不少差距,发展质量有待提升。比如年,深圳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是.12亿元,上海的规上工业增加值是亿元,而苏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只有亿元;再比如年,深圳的工业利润总额是.57亿元,上海的工业利润总额是.81亿元,而苏州的工业利润总额只有.23亿元。
除此之外,苏州的纺织、钢铁等传统的低端粗放工业比重很大,急需加快转型升级,积极谋划新兴产业;还有些产业,比如电子信息等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并不重要,缺乏领军企业,科研实力不强,在参与全球化竞争中的话语权不高。
第二,外资占比太高。外资规模虽然是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下,高外资占比对苏州也造成了一定隐患。截止年12月,苏州引资高达亿美元,比深圳还多亿美元,外资依存度高达.9%。坊间传闻,某某日企将撤离苏州工业园,并不是危言耸听。苏州应该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大力实施双循环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第三,竞争更加激烈,优势不再凸显。放眼苏州周边,上海发展如日中天,在高端新兴产业方面吸引效应强烈,苏州难以与其竞争;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在“强省会”政策加持之下,对苏州也会起到一定的抽血效应;就苏州自身而言,用地空间十分紧张,投资成本逐渐攀升,成为苏州跨越发展的主要障碍。
当然,高成本也会促使苏州加大科创投入,淘汰低端产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苏州之路”。
毕竟,过去的苏州已经证明,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只有一往无前的发展决心。只有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苏州必将再次创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