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双相障碍(即大众说的“躁郁症”),很多人表示听都没听说过。
可一旦家里的孩子被确诊这个病,父母上网一查才发现,现在得这个病的孩子原来那么多,而且越来越多。
双相障碍属于6种重性精神疾病之一,为啥现在的孩子年纪轻轻就得了这么严重的病?为啥双相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确诊率越来越高?
其实,之所以越来越多青少年被过度诊断为双相障碍,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将双相障碍的内涵扩大了;
二是出生在“数字星球”时代的青少年自主意识更强,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平等对待和尊重。
如果父母仍秉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内心会非常压抑,负性情绪积累到某个程度时(比如上了初中后),就更容易发生剧烈亲子冲突。孩子在家大发脾气,伤人毁物,就容易被精神科大夫视为“易激惹”症状,认为这是轻躁狂/躁狂发作,从而诊断为双相障碍。
不过,就算先撇开上述因素,临床中符合典型双相障碍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也越来越多。他们有典型的重度抑郁发作,也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
当处于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状态时,他们心境高涨,话多、活动多、精力旺盛,表现得愉悦、兴奋,甚至亢奋,认为自己能力超强,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有自负的心态,甚至有点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为什么这一类典型双相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也增多了呢?这类患者为什么会时而低沉,极力否定自己;又时而盲目乐观,心态飘飘然?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我们多年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实践,尤其是结合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的大量实践,这一类典型的双相障碍背后的根源,是以叠加性心理创伤为主、病理性正性情绪为辅的病理性记忆。
叠加性心理创伤这比较好理解,主要是指孩子遭受过大量的负性事件,比如打击、贬低、冷嘲热讽,甚至可能是严厉的批评,粗暴的辱骂和打骂等等。这容易使孩子的内心深处是自卑而敏感的,遇到挫折时容易自我否定。
而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最常见的是大人对孩子过度夸奖、吹捧带来的情绪体验。
现在越来越多父母认识到“棍棒教育”已经不合时宜了,大部分家长都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具备了给孩子“心理滋养”、从小培养自信心的意识。
有些父母在网上看了一些育儿文章,非常认可“鼓励式教育”。真正的鼓励式教育是值得参考的,主要指父母及时留意孩子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具体化的肯定,并积极地引导孩子继续付出努力。
但很多父母将“鼓励”歪曲理解为简单的“夸奖”,而且是反复过度夸奖。比如总是说“你是最棒的”“你肯定会拿第一”“你长大了肯定能考清华北大”这样浮夸、空洞的话语。
这些父母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孩子越夸越优秀”,越夸孩子就越会往这个方向努力。
而且有些孩子小学、初中时的表现确实很优秀,家长和老师都很高兴,家庭和学校里都充满了这类过度夸奖的声音。
其实这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种“夸夸式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雷区,是一种幼稚化、简单化的教育,会给孩子埋下后续出现轻躁狂/躁狂发作的巨大隐患。
如果孩子从小被过度夸奖,他们很可能会非常享受这种众星捧月、成为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