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爱国主义、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得以长期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创新,一批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时代特征的优秀精神如“井闪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等。
作为新中国立国第一战,中国军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来的以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抗美援朝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从学术概念上讲是西方民族国家的概念形成后才开始逐渐为人所重视和强调的;但从历史文化传统上讲则是对自己故乡、家园、祖国、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气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优秀品质,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压迫,中国人民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旗识下进行了前仆后继式的反抗。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群众自发抗击英军入侵;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战炮台清军英勇抗击英法联军,正副统帅身先士卒、相继捐躯;甲午战争中,左宝贵孤军守平壤力战身死,邓世昌残舰撞敌船英勇就义;到抗日战争,国共摒弃了政见分歧,合作抗敌,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的旗巾之下更是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抗击日寇的高潮。
朝鲜战争的国际化严重破坏了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严重威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生政权,严重拖累了新中国全面恢复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步伐,严重干扰了新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民族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国家就是这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使中国军民不得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战场上进行较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最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虽然有帮助北朝鲜抗击美国侵略的目的,但抗美援朝的主要目标是保家卫国,保卫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土地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这才是抗美援朝运动的本质所在。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订立爱国公约、开展生产竞赛、捐献飞机大炮和慰问最可爱的人,这些群众广泛参与的,对志愿军作战产生决定性支持和鼓舞的群众运动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基础上发起和成功的。可见,爱国主义才是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
只有理解了爱国主义是抗美援朝精神核心的意义,才能理解抗美援朝争中志愿军指战员英勇抗敌,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汽的表现。抗美援朝战争幵始后,无论是在前线作战的指战员,还是后方支援的普通群众,绝大多数都表现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东北边防军在调集时大多已开始担负生产和剿匪的任务,相当部分的指战员转业到地方工作。
中央军委一声令下,各部队迅速集结北上,一边动员转变思想,一边抓紧训练补充。志愿军第66军在调集时正在秋收,该军坚决执行中央军委调令,直接从秋收地点收拢部队集结北上。担负东线作战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仓促,在长津湖地区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部队没有冬装、枪栓因严寒无法拉动、官兵一两天才能保证一顿结冰的高粱米饭。在严重冻伤减员的情况下,以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坚忍不拔的作战意志,将美第10军赶下大海,保证了西线作战部队的侧后安全。
作战中,有的连队在冲锋时遭敌火力压制,卧倒后全连冻死在冲击线上。国内更是掀起了参军支前的高潮,仅浙江一省就有多万农民报名参军。毛泽东长子毛岸英瞒着妻子报名参军入朝,最后壮烈牺牲在战斗岗位上。东北地区群众在获悉志愿军由于“联合国军”空中优势而无法生火做饭的消息后,立即展幵全民炒面运动,就完成炒面吨并送抵前线。当时志愿军军属写给前线亲人的信件都反映出对新中国、新政权的支持和热爱。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志愿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是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对此,朝鲜战争的参战国美国、韩国以及苏联的官方档案文献资料中都对此表示了称赞。在《科切尔金关于中国军队情况给苏军总参作战部长的报告》中,科切尔金开篇即称赞志愿军“广大指战员坚忍不拔,战斗勇敢顽强,不怕牺牲流血,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气李奇微也承认:“中国人是坚强而凶狠的斗士,他们常常不顾伤亡地发动进攻”。
在长期的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共领导下的武装力量基本都是以弱胜强、以劣胜优。在身处比对手更加严酷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敢打硬仗、恶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志愿军以劣势装备同高度现代化、职业化的美军作战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人民战争是根本原因,战术上则要依靠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和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高超指挥艺术的实现必须依靠英勇顽强的作战精神予以保障。否则,作战计划制定的再完善,没有坚决彻底地执行,还是要失败的。
战争不是游戏,战争必须有牺牲,双方指挥员考虑的不过是根据自身的实力和战场条件,用最少的牺牲换取最大限度的胜利。志愿军同优势敌人作战,只能依靠兵力优势、政治工作优势和灵活机动的指挥,这三者必须互相配合才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志愿军的战法并简单的人海战术,而是将步兵的作战能力发挥到极致,尽量抵消敌人的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
一方面,兰彻斯特平方律这个著名的战争定量理论告诉世人一卑数量兵力的总体战斗力等于其中每个战斗单位平均战斗力乘以参战单位数的平方。可见,志愿军充分利用兵力优势的做法是符合战争规律的,且实践证明,志愿军进攻作战的伤亡主要是在向敌人运动过程中造成的。同时,在进行攻坚和阵地防御作战时,以极小的损失换取大多数人战斗力的保存并且获得胜利的方法也是合乎战争规律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事,以上这些战法必须要求志愿军指战员都做到英勇顽强、令行禁止,能够在必要的时候为集体利益牺牲和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解放军正是这样的队伍。
不屈不挠、昂扬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新中国以弱胜强的秘诀
志愿军与装备优势的敌军作战,保持昂扬向上的士气是至关重要的。中共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长期处于艰苦环境中,经历过“反围剿”、长征、反扫荡等严酷战争环境的考验。解放军大多由农民组成,绝大多数指战员具备中国农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承认:志愿军‘‘习惯于各种极端恶劣的天气,习惯于忍饥挨饿。
他们有高度的纪律性,经受过严格的训练”。中共武装力量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更加提升了这种传统和品质。志愿军政工部门通过通令表彰、组织战斗英雄回国报告英雄事迹和幵展战地慰问活动、创办《志愿军》报等战地新闻媒体宣传战果和先进事迹、以各种方式改善部队入朝后单调的文化生活和广泛开展群众性立功运动等方式使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始终保持高昂的士气和乐观的心态,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精神保障。
扶危济困、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来源
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本身就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辩证统一。朝鲜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朝鲜半岛一度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和朝鲜人民互相帮助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
明朝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派遣十数万大军进攻朝鲜,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政府连续派出大军进入朝鲜作战。经过年连续两次大规模作战,中朝联军最终将日本侵略军赶出了朝鲜,取得了万历朝鲜战争的辉煌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流落到中国的朝鲜人在东北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帮助中国人民杀伤了大量日本侵略军。到了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在东北占有绝对优势,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作战的物资补给很长一个时期完全依靠在东北局将北满的物资借道朝鲜转运到南满。因此,从国际主义的角度和国际共运的角度来讲,出兵入朝作战都是雪中送炭、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义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扶危济困、支援邻邦的高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