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曾提出一个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一语源自战国时期。
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面对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思想家们从自己的社会立场出发在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局面。面对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思想家们从自己的社会立场出发,探讨治国治民的道理,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形成了儒、墨、道、法、阴阳、农、名、兵家等各种流派。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家各派都著书立说,议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领域的空前活跃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儒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每个国家的政权领导者都有自己的统治政策和统治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有这样一种思想存在,并且直到现在还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儒家是中国古代由孔子创立的学派。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一套以仁学礼治为基本精神的救世治国方案。在先秦,儒学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在先秦,儒学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秦朝“以法为教”,汉初崇尚黄老,儒家一度消沉。西汉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道统思想到北宋中期发展为新儒学,即理学。此后,直至五四运动之前的多年间,儒家思想一直统治中国的学术界。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思想流派,儒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儒家也因为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也逐步变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禁锢人们思想的枷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道家在春秋时期,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当时有一个被称为老子的人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中:“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这位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
道家是中国古代由老子创立的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庄子、列子、文子等,又分为老庄学与黄老学等不同派别。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愿,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中国历史上,道家思想有时被一些非官方儒学的重要人物改造与继承,有时也被官方所吸取,还一度成为某一朝代的统治思想。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巨大影响,它与儒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道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其为思想根源的。
墨家在中国先秦时期,曾经有两个学派因为影响巨大而被称为“显学”,但对后世的影响却有天壤之别,它们就是儒家和墨家。儒家后来继续在中国社会发挥作用,成为统治思想;而墨家则默默无闻。
墨家是战国初期墨翟为创立人的思想流派,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期墨家指由墨翟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期墨家指墨翟死后由他的弟子所组成的学派。墨家的著作有《墨子》一书。墨家是先秦最早起来反对儒家的一个学派,是一个以纪律严密著称的学术团体。它的首领称为“巨子”,做官的门徒要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需先向团体捐献俸禄。墨家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独树一帜,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但在秦汉以后很快衰落、湮没。
法家现代社会提倡“以法治国”。在中国,法治不是无源之水。早在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一个要求法治的学派,这就是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管仲、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吴起、商鞅等。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法家学派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化进程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起了重要作用,并成为秦朝的统治思想。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儒家所吸收,德刑并用成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