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江苏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快速响应关口
TUhjnbcbe - 2023/12/23 20:32:00

本报记者冯佳

面对寒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状况如何?怎样不让他们成为疫情防控盲点?记者对江苏省多地市进行调查采访。

提速:建立“自然启动”机制

0℃以下,无需通知,提前开展“寒冬送温暖”行动

11月7日,扬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巡查时,发现一位穿着单衣蜷缩在长椅上的年轻人。

他姓陈,从安徽老家来扬州打工未着,随身钱物用尽,只能露宿街头。但他坚决表示自己有劳动能力,不愿进站接受救助。

了解他的心迹后,巡查员将衣服、口罩、食品及救助服务卡留下,叮嘱他遇困难随时进站求助。之后,救助站安排跟踪回访,送去食品和御寒物资,并为其介绍了超市搬卸工作。第五次回访时,小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据介绍,小陈的救助是执行《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11月7日,扬州气象局发布下半年首个寒潮*色预警,气温将降到0℃以下,根据扬州市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救助站提前开展了‘寒冬送温暖’行动。”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朱传英说。

《扬州市救助管理站街面巡查自然启动工作机制》将寒潮、高温等六类气象灾害*色级别以上预警,作为街面巡查“自然启动”的触发条件,对应*色、橙色、红色气象预警设置三级、二级、一级响应阶梯;划分“两纵一横”(大运河、古运河、文昌路)5大景区商圈、29个点位;建立巡查组、值班组、保障组。

不同响应级别对应不同的巡查人员、巡查内容、巡查要求、责任分工,也对应执行不同的热线接听、医疗救治、转介处置等工作流程。

朱传英坦言:“现在依据气象等级自动响应、主动作为,将阶段性、应急性工作变成常态化治理内容,员工工作心里有数,显著提升了救助响应的主动性、及时性。”

在扬州,不仅天气变化有街面巡查自然启动机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也有自然启动响应机制。

10月28日,扬州市救助管理站根据民*部下发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南》,结合扬州救助管理工作实际,印发了《扬州市救助管理站疫情防控四级响应机制》,对作息值班、封控措施、职工旅居、受助人员审查、入站住宿管理、护送返乡、核酸检测频次、物资入站管理等做了详细安排。站内职工可根据疫情防控态势,快速进入响应状态。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江苏多地已经实施极端天气下的自然启动机制,基本保证在天气变化前,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底数清、情况明、帮到位。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救助机构响应机制,目前在南京、扬州试点。江苏省民*厅社会事务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总结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供全省救助管理机构借鉴使用。

提前:构建主动发现网络

将救助关口前移至社区工作站、警务站、福彩投注站

江苏省有73个救助管理站,有的区县没有救助站,需要跨区域救助。求助者打电话求助后,多长时间才能得到救助?

“为了及时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我们与公安部门协商,把发现转介的第一站,从派出所前移至警务工作站,内设‘救助驿站’,食品、衣物等物资由救助站提供,民警可在站内完成简单救助。接到群众报警或网络巡查到警情时,警务工作站平均出警时间为5分钟,大大缩短了救助等待时长。”无锡市民*局副局长李恒说。

前不久,接到热心群众电话,火车站附近发现一名衣衫不整的流浪乞讨人员。3分钟后,民警到达。

该流浪者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多日,想回家,但身上没有钱。民警将他带回警务工作站核实行程,做了核酸检测,吃了饭,还为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按原来的做法,我们主要负责及时发现、告知、指引、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站接受救助,很少直接救助。”无锡市梁溪路警务工作站教导员孙淼坦言,自从今年市民*和公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落实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街面巡查和寻亲服务工作的通知》把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巡查列入日常巡防工作内容,规定民警要协同市救助管理站妥善处置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开启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救助新局面。

此外,无锡市还整合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资源,在条件成熟的街道、社区设置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驿站”,供流浪乞讨人员临时休息。

在泰州市,市救助站“温心驿站”、社区“温馨小站”广泛招募志愿者,民警秦宾作为志愿者,已经帮助十多位流浪乞讨人员顺利返乡,志愿者“好人老蒋”还成立了工作室。

连云港则通过*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城市社区、福彩投注站点、出租车公司、环卫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在社区设立救助点,在福彩投注站成立救助引导站,为求助人员提供休息场地及食品、饮用水、雨伞等应急用品,发放救助引导卡、宣传手册。聘请部分出租车司机和环卫工人作为志愿者和信息报送员,协助拨打救助电话。

目前,江苏各地基本健全市、县、乡、社区四级救助发现网络,通过社区工作站、警务站、福彩投注站等,实现流浪乞讨救助前移,街面巡查全天候、广覆盖,救助响应变得更加迅捷。

提质:开展源头治理与服务

健全信息库,采取“帮扶+预防”的方式,从根上解决重复流浪问题

前几天,42岁的李梦英终于拿到了户口簿。10年前,她流浪到南京,因智力残疾无法提供身份信息,救助站多年寻亲无果,她一直被托养在福利院。拿着户口簿,李梦英高兴地说:“我现在是南京人了,福利院就是我的家。”

今年,南京市已为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人落户。他们之所以能够过上正常的生活,源于南京市对长期滞留、长期街面流浪、流浪已返乡、易走失流浪人员开展的源头治理和服务。

南京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杜彬介绍,作为区域中心站,年平均救助总量可达多人次。他们中有的因智力残疾、精神障碍和肢体残疾走失,有的因务工不着、投亲不遇、财务遗失遇困,有的因家庭矛盾或突发变故漂泊,有的以乞讨为谋生手段。所以,要建立数据库,分析原因,分类救助。

南京市近几年建立并完善了“南京市街面长期滞留人员信息库”“南京籍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流浪乞讨返乡受助人员信息库”,设置了个街道救助督导员、个社区救助协管员。对三库人员采取个案管理,建立详细档案,制定跟踪回访规范流程和标准文本,确定主责单位和配合单位,做好跟踪回访、救助帮扶、*策衔接等工作。

今年6月,南京市秦淮区的救助协管员日常巡查时发现一个疑似智力残疾的年轻人,随即报警转送至救助站。当天,救助站负责甄别寻亲的工作人员发现他是本地人,立即联系区民*部门组织街道社区开始源头服务。

经调查,年轻人走失是因为相依为命的父亲生病住院监管不到位。于是,街道、社区、民*部门联合为他们提供救助帮扶:就近链接精神康复服务机构,发放临时救助等,还将其纳入“南京籍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库”,由相关部门进行常态化保障,确保其不再流浪。

对于这类已返乡流浪乞讨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南京市采取“帮扶+预防”的方式,通过签订书面监护协议、提供适当监护补贴、定期检查评估、与精神康复服务机构合作、纳入社会救助、链接慈善资源等,落实近亲属或社区监护责任,提供帮扶服务。通过该方法,南京籍流浪乞讨人员显著减少。

此外,南京市针对长期滞留的流浪乞讨人员,启动“民*+公安”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救助信息一次采集、全面核查、跨区互认;针对长期街面流浪乞讨人员,采取动态跟踪管理,实现底数清、情况明。

目前,江苏省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内容已从传统的“生活照料、送医救治、协助返乡”,向前延伸到“街面巡查、转介处置、分类治理”,向后延伸到“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环节。江苏省民*厅副厅长王小华表示:“构建环环相扣的*策制度和标准规范,是全省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成果之一,经过年—年三年救助管理大提升,我们建立了机制、夯实了基础、联动了资源,提升了全省救助管理机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下一步,我们将要在全省推广这些机制,更快速、更温馨、更高水平地保障流浪乞讨人员。”

(来源:中国社会报.12.15)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苏创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机制快速响应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