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国内SMA脊髓性肌萎缩症病患现状揭秘 [复制链接]

1#
认识SMAp>●SMA是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英文简称

●SMA是2岁以下婴幼儿的头号遗传病杀手

●患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无力,身体逐渐丧失各种运动功能,甚至是呼吸和吞咽

●SMA是一种由基因缺陷所导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常规人群中,不分男女,约每50个人中就有1个是致病基因携带者

●父母双方若同为携带者,每一次怀孕孩子都有25%的几率会患病,50%的几率成为和父母一样不发病的携带者,25%的几率完全健康

●SMA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1/-1/

●SMA致病基因明确,经基因检测,不但可以确诊病患,确认携带者,配合产检还可以实现新发病例的阻断

●目前SMA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多种相关药物研究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更是将SMA列为最接近获得治疗突破的神经系统疾病

●据估算中国大陆约有3-5万名SMA患者

至今,SMA(脊髓性肌萎缩症)在世界上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患者确诊后,积极负责一些的医生会建议家长通过水疗、按摩等物理疗法,配合站立架及能够帮助纠正坐姿的轮椅等辅具维持或减缓患者病情的发展。但大多数国内医生对SMA都还不甚了解,只会简单地告知家长,无法治疗,回家善待孩子,等待医学研究的突破。换言之,家长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孩子全身的肌肉逐渐萎缩,各种运动功能不断退化直至完全丧失。

一、目前国内人数统计与分布

1、人数统计情况

总人数多人,其中1型39%,2型50%,3型11%

根据上述数据显示I型、II型占到89%,而这两个类型属于SMA中的中重度患者,全部以未成年人为主。

2、男女性别比

SMA发病率男女一样,所以目前在统计的患者当中,男女比例没有明显差异。

3、地域分布

SMA属于常染体隐性遗传病,与地域、气候等无关,所以在人口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异。国内专注SMA病友群体工作的SMA之家是基于网络建起的一个病友互助组织,全国各地的病友都可以加入,所以到目前为至根据在SMA之家有记录的患者中也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倾向性。

我国大陆范围内患者情况估算值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任何官方统计数据,我们只能进行推算,在结论的科学性上还有待完善和考证。

1、每年新增发病情况

我国目前每年新出生人口约一千五百万,按相关医学文献公布SMA新生儿1:-1:的发病率推算,每年国内一共新增SMA患者-例。根据SMA之家目前的患者类型分布比推算值如下表:

1型

-例

2型

-例

3型

-例

2、全国总患者数量情况

结论:目前国内SMA患者人数约为3-5万人

三、SMA患者治疗现状及所需辅具情况

根据SMA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1型和2型的中重度病友就占到总人数的89%左右(见前文数据),他们发病较早,病情较重,而且大多尚未成年,平时至少都需要1人进行全时间的陪护照顾,即便如此,由于呼吸肌的无力,经常还会因感冒肺炎入院甚至ICU进行治疗抢救。除此之外,关节挛缩、脊柱侧弯等严重并发症也对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此残酷的现实让患儿家长从孩子确诊后就背负着经济和精神上的沉重压力。相当一部分家长很容易因此而产生消极放弃的念头,而忽视对孩子进行尽可能积极的护理,造成孩子运动功能和身体状况的快速下降,甚至不适时的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SMA孩子需要使用的的救命设备:

1.呼吸机-帮助呼吸功能弱的孩子充分呼吸,避免血氧过低危及生命

2.咳痰机-帮助咳嗽无力的孩子把呼吸道内的痰咳出来,避免呼吸道堵塞危及生命

SMA孩子最常需要用到的辅助器械:

1.站立架-通过辅助站立增强孩子骨密度;促进呼吸、胃肠功能;避免腿部关节挛缩;降低减缓脊柱侧弯的进程

2.坐姿矫正椅-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过早出现脊柱侧弯、关节挛缩等骨骼并发症

3.固定背心-帮助改善孩子坐姿、延缓脊柱侧弯发展的进程

4.踝足矫形器-帮助避免孩子出现踝关节挛缩

5.游泳脖圈-孩子水疗、游泳锻炼时使用

四、SMA的医疗进展与展望:

虽然现在临床上还无法治疗SMA,但该病的致病基因非常明确,完全可以通过基因筛查、产前诊断等形式来预防新发病率。但目前人们对该疾病了解甚少,筛查和预防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关于SMA的医学研究一直在推进,当前国际上正在开展的药物研究项目已达17种,其中有7项已经进入了人体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一种能够帮助患者维持现有功能的药物,有可能于今年在美国和欧洲申请上市。另外一种具有增强患者运动功能的药物今年已经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有可能在今后一两年申请上市。后续其它治疗方法和药物也在不断推进。参与这些药物研究的有百健艾迪、辉瑞、诺华、罗氏等大型国际制药公司。其中有的已经开始和我们病友群及像首都儿研所这样的国内医疗机构接触,了解国内SMA患者的整体情况以及医务人员参与开展相关试验的时机是否成熟。

转载自:遗传与疾病论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