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症状的修饰性术语
修饰性术语:用于进一步描述症状的意义和性质的修饰词。
精神病(psychosis)
精神病(psychosis)
此词有两种不同的用法。K.Schneider()继承了Griesinger、Meynert、Wernicke和Kleist等人一脉相承的基本观点,他强调,除非已知有躯体疾病过程(包大脑的疾病)作为基础,或者有合理的根据推断有此基础(指所谓内源性精神病),一律不允许使用精神病这个术语作为诊断;最严重的心因性或反应性精神障碍也不能叫做精神病或疾病;反之,脑动脉硬化引起的不太严重的记忆缺陷和情感不稳定却是真正的精神病。
K.Jaspers()的病理学观点与此相同,只不过他用了现象学的语言来定义精神病。Jaspers认为,精神病是不可理解的,只能用疾病过程(指生物学的疾病)加以说明;精神科医生不可能理解到精神病性症状的体验和行为跟他的生活经历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简而言之,这是对精神病概念的理论性定义,即精神病总是有生物学的疾病过程作为基础。精神病的另一种用法是描述性的。大致说来,精神病有三个特点:①严重脱离现实,或者说,现实检验能力(reality-testing)严重受损害;在精神病性症状中,病人不能区分主观的和客观的,把二者混为一谈;②社会功能严重受损;③缺乏症状自知力。
精神病概念的第二种说法,即描述性的,这也是英美以及国际分类和诊断中通用的。
按传统,精神发育迟滞不论多么严重都不算精神病。当然,精神发育迟滞者在一定时期里可以处于精神病状态(所谓嫁接性精神病)。
按临床工作中的约定,精神障碍即使很严重也必须持续至少一星期才能正当地视之为精神病。不到一星期的严重精神障碍可以称为微型精神病发作(micropsychoticepisode),这在人格障碍中是不少见的。据长期追踪观察,神经症病人的5.8%在病程中有短暂的精神病发作(A.Sims,).
按上面的描述,精神病意味着严重的精神障碍,然而现代有效的药物治疗可以迅速地将精神病状态改变成非精神病状态,如果把精神病作为一个诊断类别,也许一个星期左右我们就得改变诊断。但是,精神病性(psychotic)一语仍然很有用,也很常用。说某症状是精神病性症状,指的是此症状具有前述三个特点中的第一个或第三个特点,或者这两个特点兼而有之。为什么一般不用第二个特点呢?因为社会功能受损很难说是某个单一症状造成的。
不同的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这一描述概念的掌握有的严,有的宽,一致性不高,这也是精神病一语之所以少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较老的教科书喜欢用一分为二的办法把精神障碍分为重的(major)和轻的(minor)两大类,即精神病和神经症。F.Fish()列举了区别精神病和神经症的七条标准并一一加以反驳,最后,他说,把严重的精神障碍代之以精神病,把轻微的精神障碍代之以神经症,是“不可原谅的”,因为用意义含混的行话代替意义明晰的普通用语,这样做不是为了唬外行就是头脑不清。
如果精神病与神经症只是轻重之分,那么,一瓶氯丙嗪就可以把精神病变为神经症,这无异于抹杀了精神分裂症、躁郁症与神经症之间的区别。再者,抑郁症和歇斯底里这两者不论归到精神病还是神经症里都是格格不入的。
精神病这一概念涉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除脑器质性、内科疾病、外伤及精神活性物质等引起的精神病状态外,主要有以下六种精神病状态:
(1)精神分裂症;
(2)心境障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指妄想、幻觉);
(3)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4)精神分裂样(schizophreniform)精神病,简而言之,只有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而没有阴性症状且预后良好(不导致缺陷综合征)者;
(5)妄想性或偏执性精神障碍,即以妄想为主,可有幻听,且幻听的内容与妄想内容一致,但无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即没有Schneider的一级症状)者;
(6)各种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即最长几个月(不到半年),以完全缓解告终者。
被包括在精神分裂症之内,即包括愈多,则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愈宽。当然,也有些人把并无精神病性症状(妄想、幻觉、精神运动性兴奋、畸张性症状等)的某些人格,如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personality)和严重社会性退缩的神经症(如社交恐惧或强迫症严重而持久者)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那就太宽了。实际上,对于这些病人抗精神病药照例无效,并且副作用往往显著而令病人痛苦。附图可以参考(图2-1)。
这里有必要加以说明。美国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在年DSM-III出版后与上述年的情况不同。在年以前,美国常用精神分析观点来诊断精神分裂症,那时出现了假性神经(pseudoneurotic)和伪人格障碍性(pseudo-psychopathic)精神分裂症,理由是这些病人的防御机制和典型神经症及人格障碍不同,并且不发生“移情”。DSM-III抛弃了精神分析而采用症状作为诊断标准。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分析的影响并未消失,这在评估阴性症状时可以看出。
系统性的(systematic)和无联系的(disconnected)
系统性的(systematic)和无联系的(disconnected)
这二者主要用于描述病人的观念内容,尤其是妄想的结构。
整合的(integrated)和瓦解的(disintegratedordisorganized)
整合良好的表现是:相对稳定的心情,对人对已先后一致的态度,没有尖锐冲突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构成有序可循的目标系统,生活目的和价值观对精神活动起着组织和导向作用等。与此相反的另一极端是瓦解的。例如,经典的偏执狂者(Kraepelin所描述)具有整合良好的人格,而急性精神分裂症状态则在不同程度上是瓦解的。
指向目标的或有目标导向的(goal-directed)
此语用于描述患者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有时,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突然向你提出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而说完不等你回答便漠然走开了,我们可以说这种言语行为是不指向目标的或没有目标导向的(notgoal-directed).一般地说,最好少用“动机”(motivatedorunmotivated)一语来描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行为动作,因为按人之常情去推断容易犯错误或讲不通。用“目标”这个词就不容易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因为目标是客观的,体现在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或引起的效应之中。当然,如果病人的行为合情合理,完全可以理解,例如整合良好的偏执病人,是可以用“有明确动机的”(well-motivated)这样的术语去描述的。
症状(symptom)和人格特性(trait)
它们的鉴别常常是困难的,尤其是在起病很缓慢且特性与症状有密切联系的情况下,如强迫人格特性与强迫症状、抑郁人格特性与神经症的抑郁症状、偏执型人格特性与偏执状态的症状、分裂人格特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等。请病人或家属对病前人格作回顾性描述往往不大可靠,因为回顾难免受着患病经验以及对病的态度、观点等的影响。如果医生的提问带有倾向性,就更容易扭曲病前人格的本来面目。从住院医生们的病历记录看。病前人格往往是一堆短处和缺点或人格的偏离,而长处和优点则很少见,这可能是我们询问和记录病史时的倾向性造成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某中年男子多年来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经常焦急不安,但这一切对他的生活工作并无妨碍,他家庭和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自认患了焦虑性神经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得分颇低(在正常范围以内),原来他没有任何自主神经症状。此人的表现是人格特性而非神经症症状,似乎无可怀疑,但这样典型的个案在临床工作中只能算是例外而绝非通例。临床上遇到的病例大多不是这么干净利落、一清二楚的。
看来,区别症状和人格特性并无捷径可走,临床医生唯一的办法是努力与病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关系,长期不懈地去对病人进行细致而深入的了解。
自我和谐的(ego-syntonic)和自我失谐的
这一对术语用以描述自我对精神症状的感受和态度,或自我与精神症状的关系。例如,妄想和超价观念都是自我和谐的,强迫观念则是自我失谐的。
又例如,自我和谐的同性恋者认为他对同性的爱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并不因同性恋本身而有什么痛苦;自我失谐的同性恋恰相反,他为同性恋本身而苦恼甚至很痛苦,他主动求治想去掉他自认为不自然和不愿意有的病态。
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在文明社会里,异性恋也有一定的社会约束,有时甚至受到非难,遇到巨大的社会干扰。因此,在分析同性恋者的心态时,要弄清楚病人的苦恼是来自他对同性恋本身的感受和态度,还是来自社会的反对。不过,这有时是难以弄清楚的,那就只好存疑。我们可以告诉病人,在北欧已经有一个国家的法律规定同性恋者可以结婚。问病人如果到了那个国家,你愿意找同性还是异性结婚呢?这样一问,也许情况就可以弄清楚了。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在两极端之间确实存在着中间形式。从理论上说,我们每个人的自我约束归根到底来自社会约束,只是有人的自我约束已完全整合而成了自我不可分割的部分,有人的自我约束使人感到并非出于自愿,如此而已。
摘自:精神病理学—许又新著
END第一时间最新干货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