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神经衰弱是中国名声最好的精神疾病来聊一聊 [复制链接]

1#

这可能是中国名声最好的一种精神疾病,哪怕是在精神疾病被骂做「疯子」、「神经病」的年代,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都非常乐于被人接受,甚至不吝于给自己贴上这样一个标签——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在我国可算得上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词,医院,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我最近神经衰弱,老是失眠睡不好觉”,“我记忆力下降的厉害,是不是神经衰弱了?”,又或者“浑身提不起劲儿,感觉身体被掏空,我一定是神经衰弱了”……

“神经衰弱”在大家看来就是一个涵盖范围极广,似乎只要精神状态不怎么好,就能跟“神经衰弱”搭点关系。

但“神经衰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病?有没有

明确的界定范畴?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精神科医生也时常遇到需要休假开假条的病人,他们要求写神经衰弱,而不是精神分裂,或是抑郁症。

它曾经在中国非常盛行,在精神疾病的门诊中,一度有三分之一,甚至有的地方高达80%的病人被诊断为神经衰弱。

以至于当哈佛大学的阿瑟·克莱曼(ArthurKleinman)在年访问中国的时候,他震惊了。此时的西方已经找不到神经衰弱的患者,而中国的神经衰弱发病率高得骇人。

这位身兼哈佛医学院和人类学系教授的美国人,中文名字叫「凯博文」。他是年以来第一个到中国大陆研究精神医学的西方学者,日后被尊为全球医学人类学的鼻祖。

随着凯博文等精神医学学者引入争议,神经衰弱自此开始了它在中国的正名——尽管今天这个疾病仍在中国社会被时常念叨,但精神医学领域对于它的专业诊断已不多见。

这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精神疾病在中国的流行和衰亡,对文化的渗透,疾病的隐喻以及背后文化精神病学的争议,演绎了一段独特的历史。

被当成「垃圾桶」的神经衰弱

年的夏天,凯博文在精神科门诊中记录发现,神经衰弱是这里最常见的诊断。一个星期里,精神科门诊接待病人,有三分之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而在凯博文曾经执教过的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门诊部门,他从未见医生给出神经衰弱这类诊断。

这个疾病诊断直到年代以前都流行于欧美。无论是职业医生还是普通公众,都频繁提起它。很多问题都被装进了这个疾病,彼尔德曾一口气列出50多个症状:头疼、耳鸣、失眠、烦躁、厌食、腹胀、精疲力竭、注意力不集中……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一词由美国精神科医生Beard在年首先提出,他认为这是一组由于工作和生活的过度紧张,产生的脑力劳动能力减弱及对外界刺激过分敏感的症状,故命名为神经衰弱。在过去,神经衰弱曾是我国诊断的主要神经症。50~60年代,神经衰弱患者约占神经精神科门诊总数的60%左右,占内科患者的20%左右。甚至有外文文献报道,年在中国精神科门诊患者中有80%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也因此导致神经衰弱的概念早已深入中国人群,患者及医师都乐意接受该诊断。

随着精神疾病的分类日益精细,原本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的许多病例都被重新审视为神经症的各个条目,如最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等,神经衰弱从之前的一个神经、精神疾病大箩筐变成有了明确诊断标准及定义的疾病条目。不过虽然现在美国和其他很多国家已不作此诊断,但我们发现神经衰弱在就诊人群中依然占有一定比例。

每天,凯博文都要与这样的病人访谈几个小时:

35岁的女医生林珍在一家工厂的医务室工作。结束了一场恋爱不到一年之后,她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她痛悔失去了早前的男朋友,而后者此时已经成婚。林医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现自己心疼、心悸、失眠、易激动,尤其是头疼的问题,此后更是困扰了她10年之久。每当遇到重大的工作压力,她的头疼症状还会恶化。10年来,她就诊过数次,但大脑检查并没有查出问题;

40岁的工人秦子君一直觉得头晕、头疼、虚弱、没力气。她的症状从两年前开始。当时,她的丈夫因为工作调动到异地,与家庭分居。秦子君独自带着3个孩子,她的工作也不顺心,奖金也没了,她对工作中的噪音和低温变得敏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愤怒和挫败。两年来,她有过失眠,没胃口,觉得行动迟缓,无法放松,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想到过死,但是没有付诸实施。

凯博文发现,如果使用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抑郁症是主要的疾病。在93个被诊断为临床抑郁症的个案里,有87人符合重性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患者在经过抗抑郁剂治疗后,抑郁症状都得到了缓解。

凯博文在中国的研究,对于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冲击巨大。

因为,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系统已经早就没有神经衰弱这个概念了。

此外,精神病在中国文化中带有很深的耻辱烙印。它不只影响患者本人,还将耻辱带给整个家族。一旦被贴上这类疾病标签,不但可能累及子女的婚嫁,还威胁家族的社会名声和地位。

神经衰弱作为一种公认合理的跟生理相关的疾病,被当成了避风港。人们为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找到了理由,如此得以被避免贴上抑郁等严重情绪问题或精神病的标签。

最后,「神经衰弱」的概念还很容易为传统中医吸收和同化。中医过去将虚弱、疲劳这类症状,归因于像是精气不足等问题,与人体的阴阳平衡相联系。这种融入之顺利,以至于凯博文后来说:

在将近一个世纪里,中医把神经衰弱同化进自己的概念体系,现在传统的中医用起它来犹如自己的土产,而非外国的舶来品。

种种因素使得,年以来的调查显示,中国的神经衰弱诊断率正持续上升,人们因此旷课、旷工,据说由于患病人数众多,甚至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

不管怎样,神经衰弱此时是个常见的精神医学诊断,是个顽固的问题,影响着所有社会成员。问题的普遍和严重程度,以至于要以举国群众运动的方式来控制。

神经衰弱发病率的增长和由此引起的*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