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89年,我参与首次利用直升飞机空运抢 [复制链接]

1#

黑鹰——紧急起飞

李义忠

忆西藏错那克节朗地区,首次利用直升飞机空运抢救火器伤危重伤员的经历。那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最难忘一场生死攸关的,不可能完成的火器伤抢救任务,最后,在首长的果断决策下,空军飞行团团长的高超飞行技术操作,以及我的同行战友们的协助下,完成了那个第一次的空运抢救任务。也成为了西藏军区,第41医院的首次空运抢救火器伤危重伤伤员的历史。是值得记录的那次经历。

那是年3月23日深夜,叮铃铃!叮铃铃!第41医院值班电话铃声紧急响起。上级命令第41医院组织抢救小组,立即出发到错那县某边境地区执行抢救危重伤员的任务。医院马上运转起来,外科、手术室、药械、护理部、后勤部门,确定参加抢救小组人员,准备药物器材,准备车辆。最后,院里决定由外科主任李义忠为组长,负责本次抢救任务。成员有手术室麻醉医师刘福明、外科护师胡金玉、院后勤驾驶员杨光荣4人组成抢救小组。接受任务后,我们携带好抢救设备和药物,乘上北京牌吉普车,于夜里2点(24日),医院(原9医院驻地卡多)出发,向着错那县某部边防急速前进。

天寒地冻,高原上气候变化无常,又值西藏的冬季。吉普车翻越了好几座海拔多米的高山口,在一处不知名的山凹处,突然遇到狂风裹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没多久人和车差一点儿就被大雪覆盖掩埋。驾驶员小杨叫大家赶紧下车,把车推到一处有很多大石头哪儿躲避风雪。他告诉我,事先准备了一嘎斯桶汽油,以应对突发事件。长年驾车奔驰在西藏的小杨,有经验和预见性。他还告诉我汽车不能熄火可以利用发动机的热量保暖,大家赶紧穿好皮大衣、绵帽和皮手套,系紧毛皮鞋带子全服装备,驱寒保暖否认我们会被冻死。我也知道山上气温本来就低,冬季更觉得冷。这次又遇上暴风雪,温度在零下30来度呢!过了大约1小时左右,风雪减小了,汽车继续前进。又过了好一段时间,突然,汽车停下了,驾驶员小杨说车子可能坏了(行话叫抛锚了)。这下我们咋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4人面临着不被冻死也会饿死的情况。我们观察了一下周围环境,大家觉得可能有放牧的牧民,决定找一找附近的牧民,向他们求助。幸好胡金玉护师是四川省阿坝州人懂藏语,我们踏雪前行,寻找牧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我们十分疲劳和有点失望的时候,眼尖的小胡看到一个牧民的帐篷,大家一阵欢喜有救了,牧民同胞把我们迎进帐篷,端上热汽腾腾的酥油茶和糌粑给我们驱寒充饥。当时,哪种感激之情无法言表。经向老乡了解,我们已经在香加拉山上的乌山口附近。

当年没有通讯设备,我们被困在了山中,根据行车时间和速度,估计离边防部队也不是很远了。幸好,这次紧急任务重,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医院与同边防部队保持着电话联系。当得知我们抢救小组,还没有按预定的时间到达,就料到抢救小组可能被困在途中了。医院请求兄弟部队,马上派人寻找并救援我们。天亮了,兄弟部队的在路边看到了吉普车,也找到牧民帐篷哪儿,在兄弟部队的救援接应下,抢救小组辗转前进,在24日下午,终于赶到53L工兵Y国防施工的驻地克节朗地区勒站。

军区、军分区和边防某团及53L的首长都在等待着我们的到来。因为,那次突发爆炸所致人员伤亡情况较大,部队的干部、战士们有一些思想情绪。这次抢救对稳定部队十分重要,所以,军区董桂山副司令员,山南军分区高吉祥政委,边防某团领导及53L领导都在现场,组织指挥和协调抢救工作,慰问伤员,做官兵的政治思想工作,稳定部队情绪。并且,我们的到来也感觉部队各级首长的非常重视和期望,也观察到很多战友们那双双的期待的眼神。也觉得任务重,压力大。

首长指示第41医院的抢救小组马上投入救治工作,我们仨也顾不得长途颠簸饥饿疲劳,在53L医疗所的所长和医护人员陪同下,给我们逐一介绍伤员伤情,我也挨个检查了9名重伤员的伤情,询问了解受伤后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生命体征和处治情况。刘福明和胡金玉跟随记录下每一位伤员伤情,生命体征,处治经过。我和医疗领导对伤员情况汇总,认为前期处置及时,9名危重伤员伤根据受伤情况,辅助检查,分别做出了初步诊断。5名脑损伤兼多发伤是重伤员,其中,2人病情更危重,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不清,根据受伤时间,治疗情况,重新制定了抗休克,抗感染,降压脱水及对症和支持治疗方案;其余多发伤及骨折类重伤员,分别进行早期清创、骨折固定,对症治疗等。

我和所领导沟通后决定,所有医护人员统一排班,分组参与救治工作,在短时间内完成制定治疗任务。各小组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呼吸和意识变化,严格交接班记录。5名脑损伤伤员,保证吸氧的连续性。保证每位伤员都有人负责观察记录,2名特重伤员更是重中之重。对所有伤员的观察治疗工作做到不间断。

分工合作,全体医护人员就在帐篷里,按创伤治疗原则,进行早期冲洗清创,骨折伤员进行了临时固定,按战伤要求补注射破伤风预防针。直到全部伤员处置结束,才觉得腰酸背痛,长长地呼吸了口气,活动活动四肢。

上级通知,军区首长要听取抢救工作汇报。军区董副司令亲自主持汇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军区机关相关人员、山南军分区高吉祥政委、边防某团领导、53L领导,第41医院抢救组成员和53L机关、L医疗所领导。会场气氛严肃,军区工作人员实况录音、录像、拍照。董副司令首先点名,第41医院抢救组长李义忠军医汇报救治情况,工作人员把录音机放到我面前,看那场面,我很紧张,董副司令说不要着急如实汇报,刘福明和小胡都给我壮胆,我喝了一口水,平静了一下心情。谢谢首长们的关心重视。首先、这批伤员是炸药爆炸而导致多人受伤,有开放伤和多发伤。所以,伤亡严重,伤情复杂,伤口被污染后容易引起感染。要按野战条件下的创伤抢救原则,就是简单早期处理后,尽医院救治。减少伤亡和伤残率。第二、介绍了我们到达后,对每一位伤员进行的检查、做出了初步诊断,按野战原则处理创伤伤员。有伤口的伤员注射了破伤风抗毒素针。第三、这批共有9名伤员,5名伤员比较危重,除有全身软组织损伤外,脑部有不同程度的冲击伤或者是震荡伤;5名重伤员中有2名最重,可能有脑组织挫伤或者是挫裂伤,意识不清,呼吸改变,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可能随时加重。虽然,我们已采取了措施,吸氧和降温、降压,严密观察意识、呼吸、血压、心率,争取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变,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现在还不能肯定。第四、目前地处边防原始森林,交通运输和药物器材补充困难,现有医疗设备、技术力量,可能会给下一步的治疗工作带来困难。

董副司令插问,可以手术吗?我回答司令员:我们现在所处地理环境,不具备手术条件。为保障这批危重伤员的生命安全,减少死亡率,防止感染,减少伤残率和伤后功能障碍。应按战伤抢救治疗原则,医院救治为宜。如果,用汽车转运伤员路况太差,运输线太长途中容易加重伤情,出现意外。最好的运输工具,是否考虑用直升飞机转运这批危重伤员,到医医院进行抢救治疗。我刚回答完。董副司令又问我:医院,第41医院可以吗?我果断地说:最理想的是医院抢救治疗为宜,第41医院也可以。但设备和技医院好。如果,启动空运抢救伤员,医院是最佳的选择。董副司令听完我们的汇报后,指示军区相关人员,会后马上与有关单位联系,他也告诉我,马上同军区首长们研究后再作最后的决定,争取空军用直升飞机转运送这批伤员。要求各单位做好抢救组的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发电照明的保障。

最后,董副司令指示:第一、以第41医院救小组为主组织,要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做好这批重伤员的救治工作;第二、要保证这批重伤员不要再出现死亡;第三、53L要组织协调好医护人员,做好空运前的准备工作;第四、第41医院抢救小组长李义忠,要全程执行空运过程中的医疗救护任务,以保证途中安全。我表示努力抢救治疗,但不能保证危重伤员不再出现死亡。

回到帐篷病房后,我和53L医疗所领导向医护人员传达了首长的指示。大家把压力变动力,对这批伤伤员进行了分类分工,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预案,专人把关,刘福明麻醉医师准备好器材,特别是2名最重的脑外伤伤员,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果断插管,必要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做到治疗工作的连续性。胡金玉护师主要负责严密观察2位特重伤员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一旦出现病情变化需要马上抢救的伤员,第一时间报告我和所领导,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抢救,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坚守岗位,协调配合,千万不能出差错。司令员的命令就是战斗号令,我们只有背水一战吧。

我除掌握所有伤员情况外,把重点放到刘医师、小胡护师的2名重伤员那里,伤员出现烦躁和呕吐,我们随即调整体位和药物、加大吸氧。时间一秒钟一分钟流过走,我们忙而不乱,心情紧张但秩井然,没有人偷闲,所有的医护人员大都坚守在岗位上。深夜,原始森林里,微风从帐篷门帘和窗缝飞进来,感到一丝丝寒意,娘母江曲内哗哗的流水音飘进耳洞,夜静极了。我和所长走出帐篷,深深地吸了口清晨森林里的新鲜空气,感觉得风轻了,鸟儿鸣叫声飘过来,东方出现了鱼肚白,天慢慢地变亮了。我们终于渡过了那个难忘的不眠之夜。特别是刘福明医师和胡金玉护师,一直坚守在床旁观察护理处治,连盹都没有打一下,他们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记下了伤员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辛勤的劳动迎来了回报,5名脑损伤员病情稳定了下来,2名最重的伤员,生命体征也向好的方面发展,抗休克和脱水治疗也有点效了,说明抢救治疗方案是正确的,有一些疗效。

我和53L医疗所长紧张心情也轻松了一点,走进帐篷观察了一遍伤员,询问了情况。并商量了下一步治疗方案,要防止病情反弹。胡金玉护师走来告诉我,带来的药物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但心药品供应不上,对继续保持伤员的病情稳定有影响,医疗所里没有相关的药物。我和所长按首长指示,组织好上飞机过程中的担架,保证每位伤员都有,飞机上需要的氧气瓶和药物。

清晨,刚好董副司令来电话,询问重伤伤员救治情况。我报告首长,经过通宵的观察治疗,特别是最重的2名,病情有一点好转。其余伤员病情没有加重,缺伤员急需要用的药物。董副司令听完汇报后,对我们的救治工作表示肯定,并要求不能松劲。并告知已联系好空军飞行团,今天黑鹰直升机执行转运任务。关于药物他会通知卫处准备些药物直升飞机带过来。

我们边吃早餐边商量今天的治疗和搬运伤员上飞机的准备工作。确定先重后轻原则,第一次先运5名脑部损伤伤员,余下的第二次运送。

年3月25日11时左右,空军飞行团的黑鹰直升机,平稳地降到克节朗地区—勒,53L工兵Y的临时直升机机场上。我和所长组织把5名脑外伤伤员,抬上飞机安置固定好,确保途中伤员的治疗工作的连续性,我和胡金玉也随即登上飞机,执行途中观察护理治疗任务。

黑鹰直升机在飞越米的波拉山口时,突遇大气层云团,遮挡住飞行团长的视野,看不清外面的情况,飞机出现剧烈颠簸抖动,在波拉山口的悬崖边盘旋。这里刚好是,喜马拉雅山南亚热带山地湿润半湿润气候和喜马拉雅山北麓高原性高寒气候相交处,气候变化无常。团长命令导航员把头探出去观察外面情况,报告飞机和悬崖边的距离,我也听到团长自言自语说,“可不能把命丟在这儿!这可是10个人的生命啊!”直升机剧烈的抖动,机舱内伤员出现了烦躁和呕吐,血压和呼吸发生了变化。我和小胡赶紧把伤员头部垫向一侧,防止因呕吐物误吸造成伤员窒息死亡。团长知道了伤员的情况,决定赶快离开这儿,并说我要凭飞行经验冲出云雾飞上波拉山口,导航员小心翼翼地观察,不断向团长报告飞机与悬崖之间的大概距离,飞机剧烈地抖动了一下,猛然间从云雾中穿出,飞到了波拉山山口的上空。团长松了一口气说,“我们战胜了云雾团,大家安全了。并问我现在伤员情况如何?”我报告团长伤员们仍然处于烦躁中,我们在观察处治。团长说好赶紧走!飞机加速向拉萨方向飞去,大约1个多小时,飞机平稳地医院,设在篮球场的临时停机场上,总医院的医护人员早就等在哪儿,刚停好,担架和救护床就飞快地跑了过来,现场就像拍电影一样,紧张而有条不紊,场面十分感人。5名重伤一会就交接搬运结束。

黑鹰直升机再次向错那某边防飞去,有了上次经验,黑鹰顺利返回克节朗勒53L工兵Y临时机场,医护人员把4名伤员立即抬上飞机。在机场,首长们前来了解途中伤员情况,飞行情况,我报告伤员途中平安,顺利交接。首长点头肯定,53L医疗所的同行和我们话别。有了上一次的经验,飞行团团长一起飞就直接拉起来,直接穿出森林和云层,上升到空中,远距离观察波拉山口悬崖,从容不迫地平稳飞过去。这一趟4名伤员和我们抢救组3人加上机组人员刚好10人。途中伤员情况稳定,再次平医院篮球场上,交接4名伤员。我们第41医院抢救小组也顺利完成了这次抢救和转运任务。

在第一次飞行途中,胡金玉与飞行团长交流中,知道了都是四川省阿坝州同乡。经过两次运送伤员,和飞行团长更熟悉了。第二次飞行途中团长问:“第41医院有直升机机场吗?”胡金玉说:“有的,“87—4”演习前,遵上级命令而修建的临时机场,还没有启用过呢!”团长说:“好!我还有任务,你们已完成任务,医院!医院安排人员,在机场四周插上红旗引导着陆”。我们真是说不出的高兴,连声说谢谢!谢谢!飞行团长说:不用谢!顺路送你们呢!第41医院修的临时直升机机场,医院右边的麦田中。时间是年3月25日这是个值得记住的日子。那是属于第41医院的,有意义的日子。黑鹰直升机,首次顺利降在山南乃东县卡多乡第41医院驻地临时机场。是首次也唯一的一次停靠了黑鹰直升机,从此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我们3人与飞行团长挥手再见,在战友医院。

历时3天时间里,我们完成了空前的,也是西藏高原第一次,利用直升机空运抢救危重伤员任务。数月后,我收到了由53L医疗所长寄过来的致谢信和照片,是53L工作人员抓拍的我们转运伤员情况,可惜刘福明医师和胡金玉护师只有一个背影呢!其实我们也不知道拍照的事,可能是留存档案需要而拍摄作为资料保存吧,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回忆。

30年前,我幸运的参考与了在西藏高原上,首次动用直升飞机空运抢救危重伤员,这次急危重伤员的救治经历,是终身难忘的。黑鹰直升飞机紧急起飞空运抢救急危重症伤员,伤员生命高于一切。作为创伤外科医生,救死扶伤是应尽的职责,在西藏高原上,有条件的情况下,能有效地利用空运抢救急危重伤员,挽救生命,减少伤残是非常及时和重要的。它的优点是时间短、效率高,成活率高。为后续抢救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哪些年西藏的公路运送条件非常差,属于沙石搓衣板路,颠簸大,山高路远,若遇危重伤员转运困难,救治成活率低,从而出现伤残情况。

用直升飞机空运抢救危重伤员,是西藏军区首次,开启空运救治重症伤员的先例。我们等41医院抢救小组有幸参与,是医院历史上的第一次。

那次空运抢救爆炸伤员,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经历,留下了最珍贵的记忆。我要感谢边防团战友们,雪中送炭救援我们抢救小组,感谢各级首长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更要感谢53L首长和医疗所的同行战友们,是团结协作的兄弟姐妹们情谊。感谢麻醉医师刘福明、外科护师胡金玉、驾驶员杨光荣,起出生入死的集体主义精神。更要感谢黑鹰飞行团长的高超驾驶技术,飞行团成员团结合作,从而圆满地完成空运抢救任务。飞行团是第一功臣。

(本文插图由53L拍摄提供)

作者简介: 

李义忠:年11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年(87—4演习前夜)冬参加边境反蚕食前线医疗抢救小组工作3个月余;冬参加边防战创伤抢救工作,首次在西藏动用黑鹰直升军机转运9名颅脑损伤危重伤员,军区首长命令我亲自护送以保障伤员途中生命安全。从医院和第41医院工作,一路向南。特别是哪个艰苦年代在西藏哪儿的工作和学习,其所见所闻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作者:李义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