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抗疫一线日记家门口的战疫 [复制链接]

1#

讲述人: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授陈燕

疫情防控阻击战到了今天,回想这50多天的经历,历历在目,我的心路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充满了期待。春节时看到武汉封城的消息,才知道新冠肺炎疫情来得这么凶猛,即使是一名从业多年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大夫,也是始料未及的。大年初三得知要驰援长沙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时,我在支部群里转发了消息并率先报名,同时动手开始整理行装。科室里的同事也纷纷响应,即便是在外地的同事也做好了回程的准备。医院的安排,我作为培训导师组长参与编写防护教材和对全院近千名医务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就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我们编写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务人员临床防护培训手册》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在枕戈待旦日子里,我一边收集新冠肺炎治疗新的进展,一边期待组织的召唤我,武汉、黄冈、长沙救治中心都是我想去的地方,不论去那,我的行囊都已打好,随时拎箱逆行到最需要我的患者身边。

第二个阶段调整状态,投身到战斗中。2月17号我期待的时候到了,这也将是我人生一个永远牢记的日子。简短的出征仪式再一次点燃激情,统一的服装,体贴的配置,院领导的鼓励,同事们的叮嘱,不只是让我们感受任务的神圣,还微微感受到压力,甚至是有那么一点点恐惧,长沙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危重症病房将是我们的战场,而作医院,必将是全省患者最多、病情最重的地方,虽然是在家门口投入抗“疫”战斗,但这是保卫我家乡父老乡亲的战场,更显对养育湘雅人的长沙人民的滴水之恩的回报,在朋友圈我发了一首歪词说明我当时的气概:“无端华夏起病容,可靠卫士护苍生。国之召来战必胜,谁说红颜俱须眉?驱瘟疫,战长沙!湘雅医者再出发。捞刀河边凯旋日,橘子洲头看烟花。”

现实与想象还是有距离的。当我们进入隔离区,从换手术衣和套鞋,到戴帽子、N95、手套、防护服、鞋套、护目镜、面屏、隔离衣、手套等全套装备穿上身的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要这样查房、操作有多么不容易,平常的动作速度变慢,连呼吸都更加费力,说句老实话还有担心病毒感染的精神压力。如果说进入病房前还有些忐忑的话,那么一到患者床前,自己反而平静下来。隔着厚厚的护目镜和面屏,我向病友们介绍:医院的医护团队,虽然你们现在看不清我们的脸,但请你们相信我们的承诺,我们一定会用心、用情,甚至用我们的生命全力救治你们。听到我们真诚的话语,病友们纷纷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让我们感受到信任与鼓励。

我们的团队主要负责ICU病区的危重症患者救治,医医院、医院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科、心内科、放射科。摆在我这医疗组组长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凝聚力与战斗力,借鉴湘雅严谨的医疗管理模式建立一种高效的战时医疗模式是我的第一招,在赵先美护士长和吴晨方教授等各位专家的积极配合下我们迅速建立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护理部更是把每班的工作流程和内容进行细化,贴在墙上,写在防护服上,让这些制度、流程、规范在最短的时间内刻入每位医护人员的脑子内,实现救治规则的同质化;创新排班与患者管理模式,将评估流程前移,提高救治的及时性是我的第二招,我们采取了一线值班-二线咨询-三线指导的患者管理模式,一线医生负责治疗措施的执行和处理紧急情况,二线医生负责具体治疗方案的制订,三线医生负责整个治疗方案的调整和协调,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实行“主管医生+院级专家+市级专家+省级专家+中医专家”的五级医生机制,边治疗、边会诊、边总结,落实每日院内专家会诊,定期省内专家会诊指导临床诊疗,所有患者全面落实“一人一专管、一人一护理、一人一方案”,做到24小时全天候陪护照管;医院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多学科团队力量,实现综合施治是我的第三招,有两件让我难忘的经历,那天有一位患者突然出现心搏骤停,我们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启动后援方案,在省卫健委和黄江生副院长的紧急协调下,熊瑶医院ECMO团队十多分钟就赶到病房,迅速上ECMO治疗,让患者转危为安,平时这些组合动作完成至少要3个小时,而这次不到半个小时,真是神速;还有一次有危重患者需要紧急行气管切开术,医院耳鼻喉科李仕晟教授刚下手术台,穿着手术衣就赶到我们这,成功完成了感染风险极高,同行称之为“与新冠交手”的气管切开手术。

第三个阶段,心灵呼唤。在“家门口”战“疫”更让我深深感受到患者那种求生的渴望,有两例危重型患者虽经全力救治,还是没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对医务人员和在院的病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的摧残(可能这个用词不当),我真是发自内心地为习总书记以生命为第一,不惜一切救治患者决策点赞,也为省委省政府全力救治患者的决心点赞。只有在生与死决战的环境下,才能感受到对生的强烈欲望,在这里没有亲人探视,没有行动上自由,患者时时都昐望见到医务人员,虽然查房时看不清医生护士的面孔,但都从医务人员的言语、动作上,甚至在防护服的标志上感受到精神的鼓励,我们再累也只能尽可能延长在隔离区呆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与患者交流,告知患者每天出院人数,国家整体防疫的好转情况,转达各级领导的关心,增加他们战胜新冠的信心。记得有位患者因为核酸迟迟不能转阴,情绪低迷,意志消沉,甚至不愿接听家人的电话,我有次查房时差不多与她交流了近1个小时,并在床旁拨通电话让她与家人交流,通过调整患者心理,使该患者精神得以好转,最后病愈出院。

疫情时期,我们的工作时间与平常是不一样的,没有周六周日的休息,每天都是工作日,即便是回到的宾馆也是自我隔离在房间里。我在心里呼唤:工作在隔离状态,但我们的心不能隔离。这时候社会各界的关心来了,住处酒店的贴心服务,病房摆上可随意取用的面包牛奶,办公室有了商家送来的鲜花而让医务人员感受到春的气息;这时候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来了,临时党支部推荐2名入党积极分子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在党旗下我们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党员们乐观向上,体现了关键时候的使命当担;这时候工会来了,3月6日医院工会组织院领导通过视频连线隔空对话,诵读家书,我们还一起唱起自创歌词《你笑起来真好看》——“……我付出了不遗憾,湘雅人都这样,把所有的口罩、所有的病痛统统都吹散,你付出了不遗憾,这一生的勇敢,小家理解大家的愿望:平安加健康”,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一线医务人员的关心与爱护通过视频温暖了我们的心,我和我的每一位队员都流泪了,不容易呀,在生和死的面前,有谁不怕?谁不恐惧?但我们的心里时时都在默念:我是医护人员,我不救患者谁救,坚守成了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的承诺。

1月21到3月14日,长沙市累计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例,其中重型和危重型45人。经过54天的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实现了在院确诊病例“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治愈率96%。我作为一线医务人员来总结这次战“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经验: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的政治责任与担当精神,及时决策,精心谋划,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窗;二是全省一盘棋,各方有力的协调配合,实现用最少的代价换取最佳的战绩;三是省卫健委调配使用省级专家得当,体现了“用医如用将”的高超统筹水平;四是物资后勤保障到位,保护了医务人员,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打下基础。

这场家门口的抗“疫”战斗已告一段落,我们在离家距离只有十公里宾馆隔离,宾馆的窗外就是湘江,就是万家灯火,可我还要十来天才能见到二个月未见的家人,真是想家,想念那平安、祥和的氛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