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了应该要注意什么 http://pf.39.net/bdfyy/bdfyw/150208/4575148.html「本文来源:河南日报」
□厉励李艳丽赵冉
近日,郑州大学“内科学”“红色经典咏流传”“中国古代文学”等7门课程的课程思*教学案例在新华网“新华思*”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展播,其中“内科学”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示范课程。近年来,郑州大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知识传播、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的有效途径,创新课程思*教育模式,形成了“门门有思*、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新:拓展新思*教育观,构建“大思*格局”
年7月,郑州大学在全面深入调研基础上探索实施课程思*,并列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学校引导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课程思*建设是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一项战略举措,是思想*治教育观的转变。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深挖各门课程的思*教育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形成新思*教育观,让课程思*与思*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大思*”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实践中,学校逐渐形成了学校统筹、院系主导和教师主体的基本原则,学校做好顶层设计,院系作为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指导、支持试点课程负责人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校成立由校*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全校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校*委宣传部、教务处牵头,多部门多院系合作推进。校际方面,联合河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三所不同类型的兄弟高校,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深化理论研究,加强协同攻关,“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重大项目(A类)立项,并形成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成果。
深: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内科学课堂上,冯永海教授分享率队驰援武汉奋战抗疫的切身体验,让医术医德医风同行。护理与健康学院张艳教授邀请南丁格尔奖获得者进入课堂分享奋斗历程;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上,学习全世界人民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精神,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在郑州大学,专业课老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通过创新方式方法把思*之“盐”有机融入专业课教学中,使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吸收“养分”。
为此,学校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教研室、教学团队为单元推进试点课程建设;定期组织集体备课,集中研讨专业课程与思想*治教育的结合点,统筹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优势,为每门试点课程配备1名思*课教师,增强理论性,找准契合点。每门试点课程都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增强针对性,找准共鸣点,合力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平台建设方面,构筑“课程思*专题课程平台”,积极建设线上课程思*资源,积极促进线上、线下多空间“共思*”和课内课外各时段“同育人”的德育理念,将“三全育人”延伸至全空间、全时段。学校还加强机制保障,不断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把课程思*建设成效纳入教学单位和教师个人的绩效考核、教师*支部考核、教师职务(职称)晋升及各类评优评先表彰范围中。
广:典型示范引领,凝练经验逐步推广
学校在改革试点过程中,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遴选门课程进行示范建设,设立万元的专项经费大力支持,每门试点课程给予2万元—3万元、试点慕课给予15万元。通过试点积累好经验、好做法,探索形成教材、教学、评价、考核等各环节相互衔接的系统化推进方案,然后再实现全校各门课程的全覆盖。
学校还不定期召开课程思*推进会,评选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教学团队,并选取优秀代表交流认识体会和经验做法。邀请校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理论指导与经验分享,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交流研讨等方式,推广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先进经验,指导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理念转变、目标设计、大纲修订等方面落实好课程思*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举行课程思*讲课大赛,推出一批课程思*优秀线上慕课,宣传报道优秀试点示范课程的改革模式、改革经验、教学成果等。为充分利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先进典型、感人故事等思*育人元素,学校发布“关于将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融入课程思*教育教学的倡议”,并征集、遴选优秀方案在校园网等平台发布宣传,供老师们借鉴学习。
特:分类施策分类推进,打造特色品牌
学校在推进课程建设中立足中原文化,体现区域文化特色。通过开展中原文化符号征集、“嵩阳书院入泮礼”等中原文化系列特色活动,润物无声以文化人。让中原红色文化资源融进课程,如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实践课”让学生“重走穆青路”,沿着当年新闻前辈的采访路线追寻有关新闻人物,感受前辈们的专业精神。学校还深度发掘穆青“勿忘人民”新闻观的育人价值,将“勿忘人民”升华为郑大情怀。
课程思*建设中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指导、分类推进。每位教师每门课程都深入研究课程特点,找准育人角度,把好切入点,实现思*教育“如盐化水”“日用而不觉”。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来优化课程思*内容供给,从*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进行整体把握,探索新方法、新范式,系统开展好课程思*建设,干出特色。理学、工学类课程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使命感和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课程注重培养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医学类专业课程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提升综合素养。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如音乐学院声乐系教学立足美育,发挥音乐教化功能,推进“红色经典咏流传”重温红色经典,通过歌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医学伦理学采用多种方法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建设“临床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坊”,每周组织1次圆桌研讨会,每月邀请1名—2名专家分享从医从教经历。探索“1+1+1思*辅导”模式,即思*导师、学业导师和带教医师三者相结合的思*教育模式,促进思*教育在研究生培养的全流程、多节点展开。
通过课程思*建设,立德树人理念在全体教师心中深深扎根,“教书育人”的职责使命更加明确清晰,有效促进了专业课的自身建设。课程思*建设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的工作,学校将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持续强化课程育人的广度和深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推动课程思*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一流大学建设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