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ICPhoto)
付如初/文
世界被缝合在一起的伤疤
我们什么时候学会了把世界分成物质和精神这两半,然后发明了一系列用二分法看世界的方法,大概没有人能记得。因为一旦万事万物一分为二,就会产生很奇妙的镜像效果:人与自然、人与上帝、唯心与唯物、主观与客观、理智与情感、技术和艺术、形式和本质……有了这样的切割和对照,让我们一度显得很辩证、很严谨,充满智慧,也让我们仿佛有了陪伴,显得不那么势单力薄。然而,当古老的二分法终于让人类产生了非此即彼的偏执;当技术代表的理性不断强大,以至于几乎全面占领另一半世界的时候,价值危机和心灵危机出现了——现在的我们对这种情形应该都不陌生。
极致的分裂和极致的压迫之下,会催生最强悍的心灵觉醒。它意识到自己包藏着能够融化一切技术钢铁的火焰,意识到一旦释放这种火焰,心灵就可以从技术的包围中飞升,达到灵性的顶峰,重温人的完整与自由。于是,它超越了二分法,幽世界一默,或者更高级,它直接以思考为针、以哲学为线,缝合这种分裂——当我们还在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是小说的名字而会心发笑的时候,“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早已超越了名实之辨,成立了一个全新的、难以界定的纸上世界。
这本书既不是文学也不是哲学,既不是旅行书也不是学术书。它每一种都是,又游离开所有;它兼容这些分类,把它们缝合在一起。它是个异类。所以,在它身上发生任何传奇都不足为怪,比如被退稿次;在全球销售千万册以上;霍金因自己的《时间简史》与它比较而感到甚受恭维等等。甚至,它的传奇还在我们身边。我在一家美发店发现了这本书,它被翻得很旧。看见我拿起来,高中没有毕业的美发师说:“这本书我也看过。”
作为一本书,如果不是它必须有始有终,它几乎就是世界本身:自然、人性、体验、情感、哲学、科学、艺术——打开它,我们认识每一个字,理解其中绝大部分细节、结构,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痛苦、孤独和喜悦、满足,能够感受到作者生活转折和思想蜕变的逻辑动力,感受到自然和生命之美,然而,只要合上书,我们立刻重回一片混沌。它让人似懂非懂,让人欲说还休。我们说不清它讲了什么、没讲什么。我们似乎开了窍,又似乎更迷茫。它和所有经典图书一样,可以立刻为喜欢的人形成单曲循环模式,有永难耗尽的意蕴和常读常新的魅力。
在陌生人眼里,禅和摩托车维修,摩托车维修和艺术,风马牛不相及,带着被强行缝合在一起的刺眼的伤疤,或者哗众取宠的戏剧效果;然而,在读过的人眼里,这种结合如此和谐,如此美妙,如此贴切,如此令人信服,就像细胞阶段的孪生兄弟。在所有的规则以外,它寻找到或者制定了另外一个看待世界的规则。这规则穿透西方和东方,哲学和日常,理性和禅,朴质和良质,教育和生活,电击和摩托旅行,父与子,也穿透人群中的疯癫和独处时的宁静。它打开脑洞,让人重新认识世界和自我,但并不为此感到过分欣喜,而是更加谦卑。它刷新我们的已知,扩大我们的无知。它宏阔、深邃、庞杂,让人惶恐,让人敬畏,更让人真切感受康德说的: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
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无论是作者的自然旅途还是思想攀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都是一本勇气之书,带着代表全人类的气象。也许作者也意识到了,以这样的高度与读者交流,无异于在人迹罕至、氧气稀薄的山顶说天书或者讲梦话,于是他策略性地选择从地上开始,从摩托旅途开始——与文学天才纳博科夫期待与理想读者在山顶拥抱不同,哲学天才罗伯特·M·波西格既然无法以天然亲民的故事为素材,所以他必须反其道而行之,爬过再高的山也必须下来说话。某种意义上,能上山的作家和能下山的哲学家,才是真正的人中龙凤。
摩托车的奥秘
在我的阅读视野中,摩托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赫拉巴尔的小说。在《甜甜的忧伤》里,他写了自己在啤酒厂做会计的继父,酷爱拆卸摩托车,整个酒厂的人都曾被他拉来帮忙,闹出了无数的笑话。在赫拉巴尔的世界里,摩托车是塑造继父形象的道具,是垃圾堆上的人群乐天人格的物质来源,和啤酒一样。
然而到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里,摩托车成为了它自己。它塑造钢铁,让它们变成零件,变成符合自己要求的形状,作为细节组合在一起;它塑造旅行,让摩托旅行区别于徒步、汽车和其他一切方式;它塑造骑摩托的人,让他或主动或被动地了解、体贴、尊重和敬畏自己,直至最终和自己融为一体;它也塑造修摩托车的人,如果你没有专注的工匠精神,它就拒绝被修好,或者佯装配合,然后不断地在旅途中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作为人的创造物,摩托车穿行在自然之间,慢慢获得了与风雨相同的脾性与特质;而作为手段和方法,摩托车和骑手之间,则慢慢形成一种主客难辨的交融,获得物与心的默契。
摩托车也有主体性,这样的观点其实并不新鲜,尤其对素有“齐物”思维的中国人而言。新鲜的是,这本书有能力把摩托车的主体性上升到形而上的高度,言之有物、言之成理地概括出一种准则,延伸到身边的万事万物那里,从机械、科技产品,到一切人类的创造物,包括哲学、宗教、数学、艺术等所有的修辞和理论;从摩托车修理到修辞学教学,再到旅行、爬山、钓鱼等等一切活动。书中,摩托车主体性变成了同心圆的圆心,激荡出波纹让每一个被波及的事物都产生自己的主体性。阿基米德用一个支点撬动地球,而这本书用摩托车构建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奇特的修辞,也绝对是崭新而陌生化的阅读体验。
当物获得主体性,人免于被奴役、被“异化”的唯一方式,就是更努力地挖掘自己,获得更与众不同、更强悍的主体性,并想尽办法避免一切陷阱,找到自己“活得正当”的秘诀。当然,书中也写,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和他的旅伴约翰、思薇雅夫妇一样,用愤怒、批判、讨厌、拒绝来表达对科技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自视甚高;而与此相对,哲学的最高智慧用的则是和谐、宁静的一元论方式,是“一体感”,比如印度的禅、中国的道。宇宙中有一,也有万物,而“一”是万物的起源——人和其他万物一样,都在“一”的统摄之下,没有绝对的等级,没有不变的关系。
这样的寻找和论述原本也并不新鲜,或者说,它曾经或多或少地出现在我们的认知里。只是,在已经被二元秩序分割好的世界里,在主客分明的逻辑链条里,我们对“一”的感受力无限减弱了;即便能感受到,也缺乏身体力行、始终如一的能力。我们被自己创造的科技培养出了傲慢,培养出了能够驾驭一切的幻觉。于是,我们更擅长以“我”为中心的辩证法,更擅长直奔目的,为此我们总是容易被问题倒逼,想迅速地面对和解决;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就忘了自己。我们总是想着“将要去什么样的地方,而不是自己目前身在何处”。这种迷失,在这本书看来,是生命最应该避免的陷阱,是比认知理解障碍带来的“真理的陷阱”和精神运动障碍带来的“肌肉的陷阱”更应该警惕的“价值的陷阱”。
书中这些抽象的,偶尔也很高深的思考,并非深入深出地表达,大多数时候,它都体现在真切的体验里,渗透在对人之常情言之有物的换位思考里。哲学家行走在大地上,哲学在摩托车上飞驰,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了无任何遮挡地身临其境的自由。而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或许是很多与哲学有关的书最欠缺的。作者罗伯特·M·波西格是哲学命题的探求者,也是摩托旅行的实践者。在自己的哲学探求穷途末路的时候,他得了精神分裂,接受电击之后,他与长子克里斯开始骑着摩托车在美国大陆进行了横跨万里的长途之旅。所以,摩托旅行带给哲学的身临其境,于他而言,是走出困境、进入化境、臻于禅境。
良质和道
为了降低阅读难度,这本书特意穿插安排摩托旅程的描述和知识探求的肖陶扩(Chautauqua)——一种曾经流行的户外学习方式。摩托旅程有人物、有故事、有风景,在此时的时空中往前;肖陶扩有知识、有理念、有逻辑,让人在过去的时空中往后。当摩托旅程是在平原和沙漠上飞驰的时候,肖陶扩也在平面梳理中完成;而当摩托旅程变成登山之旅的时候,肖陶扩也增加了知识的难度,变成了探求最顶峰学问的过程。总之,仔细留心就会发现,作家在修辞结构的安排上匠心深远,在深入浅出上堪称典范。而这些,都构成了书的节奏感,它或许能够象征人生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然而,即便我们是有心的读者,这本书依然有两个谜题最难破解:一是关于良质的定义、根源,以及被重新发现和论证的哲学脉络;二是斐德洛这个人,他的实体、象征意义。如果再加上良质和斐德洛的关系,事情会变得更复杂。
书中说,良质指的是品质、特性、高级、素养,它通常在旅程遇到障碍的时候出现:摩托车不配合了,修理过程不流畅了,摩托需要真正的关心和倾听,而我们变得烦躁了。这时候,最需要冷静、耐心,需要价值感的确认,需要内心的宁静。良质就是这时候出现的。它在主客转化的瞬间产生,是顿悟得来的,是一体化思维的原点。它是物我为一、物我两忘,也是不可言说。它的确像老子的道,像印度的禅。它永恒,无处不在,但无迹可寻,开口即错。庸俗一点说,它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是化解不可解的难题的时候最需要的方法。它是转圜、变通、圆融,甚至,是一碗鸡汤。
它在唯物和唯心的临界点上,在实证主义走向神秘主义之前。与知识带来的理性相比,良质和朴质更接近,它更原始更本能,然而提倡它绝不是反智,它是一种更高级的质朴和天然。同时,更重要的,它不在金字塔的顶端,它拒绝成为绝对权威和绝对法则。它流动、弥漫、无形,它无限大,也无限小,它在世界所有的角落。即便书中不直接引用《道德经》,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一种世界观上的亲近。对我而言,在东欧作家赫拉巴尔以《过于喧嚣的孤独》向老子表达崇高敬意之后,又看到美国哲学家如此推重老子,内心的欣喜难以言表。
书中用了很大篇幅描述良质的重要,我们也很容易就被说服了。同时,他在书的前半部分,讲良质和东方哲学的密切关系,到了后半部分,他又为良质寻找西方哲学史上的根源,他找到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