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老鼠是具有丰富情感生活的动物,我们却对其 [复制链接]

1#

20世纪90年代末,情感神经科学之父贾克·潘克塞普发现老鼠会笑。这个事实一直被隐藏着,因为老鼠在我们听不到的超声波啁啾中发出笑声。直到实验室的一名成员科诺森开始监测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发出的声音时,他才意识到有些东西出乎意料地与人类的笑声相似。研究人员开始通过给老鼠挠痒痒和测量它们的反应来系统地研究这一现象。他们发现,在挠痒痒的时候,老鼠的发声增加了一倍多,而且老鼠与挠痒痒的人建立了联系,更频繁地接近他们进行社交活动。老鼠们玩得很开心。但这一发现遭到了科学界的反对。这个世界还没有为老鼠会笑做好准备。

那个发现只是冰山一角。我们现在知道,老鼠不仅生活在现在,它们还能够回忆过去的经历,并在心里提前规划未来的路线。它们相互交易不同种类的商品——它们不仅知道自己何时欠了另一只老鼠的情,还知道这种情可以用另一种“货币”来偿还。当他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时,他们会表现出非常接近后悔的样子。尽管大脑比人类简单得多,但在一些学习任务中,他们的表现可能会超过你。我们可以教老鼠一些需要认知能力的技能,比如驾驶汽车去达到一个目标,和人类玩捉迷藏,以及使用合适的工具去够高处食物。

然而,最出乎意料的发现是,老鼠也有同理心。自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以来,行为研究一直表明,老鼠远非其流行形象所暗示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动物。这一切都始于一项研究,在该研究中,当另一只老鼠在隔壁的笼子里受到电击时,老鼠拒绝按下控制杆获取食物。老鼠宁愿饿死也不愿目睹其他老鼠受苦。后续研究发现,大鼠会按下一根杠杆,把挂在玩具上的大鼠拉下来;他们会拒绝走迷宫中的一条路,如果这条路会导致电击传到另一只老鼠身上;而那些被电击过的老鼠在经历过这种不适后,不太可能让其他老鼠也受到电击。老鼠会互相照顾。

但是,老鼠同理心的发现也遭到了质疑。老鼠怎么会有同理心呢?当然,一定是实验程序出了问题。因此,老鼠同理心研究项目被搁置了大约50年。这个世界并不比笑老鼠更容易产生同理心。

年,当一组科学家发现老鼠会释放被困在管子里的其他老鼠时,老鼠的同理心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并不是说他们只是好奇或想玩这个装置:如果里面是空的或有一只玩具老鼠,他们往往会忽视它。而且管子不容易打开——它需要努力和技巧——所以看起来老鼠真的想要释放它们的同伴。大多数科学家对此并不信服,他们认为,这些老鼠可能只是想找个人一起玩,或者它们觉得被困的老鼠发出如此恼人的声音很烦人,想让它停止。根据这些科学家的说法,老鼠的行为不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出于纯粹的自我主义。人们还能从老鼠身上期待什么呢?

虽然这种怀疑在科学家中通常是值得称赞的,但对老鼠来说却是坏消息。自年的实验以来,各种各样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继续将老鼠置于有害的环境中,看看其他人是否会帮助它们。他们发现了同样的模式:当老鼠自己经历过被浸湿时,它们更有可能更快地帮助溺水的老鼠,这表明它们理解溺水老鼠的感受。老鼠也会帮助被困的老鼠,即使它们可以逃脱和避免这种情况,这是许多人做不到的。这些研究的结果是令人信服的,但它们并没有比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所做的工作中所怀疑的更多——老鼠是有同理心的;与此同时,这些研究对老鼠造成了严重的恐惧和痛苦,而且还将继续造成这种痛苦。

这项研究的明确目标是创造出患有精神疾病、精神受到创伤、情感受到折磨的老鼠

科学家愿意继续伤害老鼠,因为它们被视为廉价和一次性的研究工具。在美国,动物福利法不包括老鼠:科学家可以合法地对老鼠为所欲为。老鼠的获取、圈养、控制和杀死都是如此。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用二氧化碳杀死老鼠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但一旦老鼠失去效用,这种方法仍然是一种流行的处理老鼠的方法。还有其他方法。科学家约翰·格鲁克在他年出版的《贪婪的科学与脆弱的动物》一书中描述了他是如何在氯仿用完后被教授如何对老鼠实施安乐死的:

(我的上司)手里拿着一只雄性大老鼠,转身面对沿着大楼边缘的砖墙,用后腿站立起来,把老鼠扔向墙壁,就像棒球投手扔快球一样。老鼠撞在墙上发出砰的一声,径直倒在铺着碎石的屋顶上,浑身颤抖着,然后一动不动地躺在墙的阴影里。

科学家们现在正在对老鼠的同理心进行修补,以找到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老鼠会被给予暂时使它们的移情能力失效的治疗,如抗焦虑药、海洛因或电击。在其他情况下,损害是永久性的。老鼠在出生时就与母亲分离,在社会隔离中长大。在一些研究中,他们的杏仁核(负责情感和归属的大脑区域)被永久性的损伤。这项研究的明确目标是创造出一群患有精神疾病、精神受到创伤、情感受到折磨的老鼠。

虽然从福利的角度来看,这些实验令人担忧,但从尊重个人自主权的伦理角度来看,则有更深层次的担忧。这些实验正在把健康、有同理心的人变成冷酷无情的精神病患者。尽管如此,这些研究仍然被认为是创造儿童虐待、精神病、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社会功能缺陷、焦虑和抑郁、品行障碍和麻木不仁的动物模型的方法,所有这些都将在理想的情况下帮助我们以后治疗人类的这些情况。

这些研究背后的逻辑是似是而非的:老鼠离我们很近,可以作为人类精神病理学的模型,但远远超出了伦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