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半,病床上的刘阿姨仍然醒着。她微睁着眼,手在被子上摩挲,只要摸到管子或者线路就攥紧拳头使劲拽。
“不能拽,阿姨,这可不能拽。您哪不舒服?”
刘阿姨嘴微微动着,高非俯下身,耳朵几乎要贴到她的脸上,只听见虚弱的气声,叠加着口音,含混不清。
高非转头看看监视器,一切正常;轻轻摸摸头,不烧;又从上到下细细查了阿姨身上的管路,没问题。
虽然手上绑着束缚带,高非仍然担心她拔管子。胃管、空肠管、尿管、深静脉导管、动脉置管、外周静脉置管,这些维持生命的管道,拽掉哪一个都不行。高非干脆搬个凳子,坐在刘阿姨旁边。
医院ICU的护士,医院已经1个月了。最近,护理组长安排她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照顾眼前的刘阿姨。
刘阿姨70多岁,特殊关照不仅因为她的新冠肺炎较重,还有精神障碍。她的病情发展很快,入院第二天就气管插管,上了呼吸机。
治疗是一个不断“纠偏”的过程,要在无数矛盾中,找到相对平衡的点。病情犹如左右晃动的天平,变化惊心动魄。考虑到精神疾病,为了减少老人带管的痛苦,医生需给镇静药,但镇静药或多或少会引起血压的波动,有些病人非常敏感,有时剂量稍大一丁点,血压就会下降特别明显,甚至需要给升压药,刘阿姨就是这样一个对镇静和升压药物都非常敏感的病人。她还有高血压病史,血压太高可能会引起脑出血,血压太低又有脑梗风险。把病人血压时刻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中,就需要不断的监测和调整药物剂量。
监护病房里,没有亲属,没有护工。护士就是刘阿姨7*24小时的守护者,不光负责护理和吃喝拉撒,还要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