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日前,《人民日报》专版刊登《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遴选并展示6万名获奖学生中名优秀代表的事迹风采,沪上高校6名学子入围,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级本科生陈俊宏光荣入选上榜。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为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全面发展,国家设立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以奖励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国家奖学金是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级别高,荣誉性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年我校72名本科生获此殊荣。
下面,快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在学习之路上有怎样的感悟,总结了哪些宝贵经验呢?
蔡瑜
法学院经济法专业级本科生
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人民奖学金一、二等奖
目前已保研至浙江大学
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有的老师喜欢提前准备好内容丰富的PPT,课堂内容大都包含于其中;有的老师则习惯在课堂上的言传,用黑板笔记表述内容,此时课堂上的笔记记述就相当重要。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宇老师的合同法。老师上课,不用PPT,也不拘泥于书本,凭借其丰富的知识储备为我们口述,并在黑板上记述关键点。上李老师的课,首先需要早到抢一个好的位置,课堂上也不容分心。对于这门课的学习,需要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的重点是老师在黑板上搭建过的框架、框架下的内容。对于案例,要及时记下关键词、关键的分析思路。老师还常会提到一些超出本科生需要掌握的拓展知识,也可以及时记下,因为如果老师不提出,自己往往想不到原来还存在这样的缺陷,对于辩证地看待法条规定、开拓自己的思维特别有帮助。
程雨欣
法学院级
法律硕士(非法学)
曾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校“优秀学生”称号
作为一名法学研究生,我认为实现高效学习,最重要应该是端正学习态度,这不仅单纯指上课不迟到、专心听讲、认真记笔记等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养成通览全局、结合实践、独立思考的习惯,明确课程设置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再结合老师的悉心讲解,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事实上,思考的意义远远大于单纯的学习。实现高效学习,不是对书本和授课内容的机械理解和死记硬背,法学和法律也不仅仅是理论和法条,它是人类社会运行规则的经验总结和集中体现,是大千世界中人与人、人与事的行为准则,也是维护善良、正义、道德、理性等社会价值的武器。
学习法学与法律,首先应融入社会,善于理解、深刻洞察人性。在现实生活中,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美与丑、贵与贱,中国古人讲上善若水,其实人性也如流水。法学除了规范与规则,最重要的功能是对人的引导和塑造,如何引导人们弃恶扬善、去丑向美,是法学的核心精神所在。因此,在法律学习中,我们对法律的理解就不能机械记忆,浅尝辄止,而应在面向社会、洞察人性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现实去理解、分析与思考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同时,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更应积极拓展知识面,积累和储备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实现与法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重视法学理论与社会实践、发散思维和深入思考的有机结合,成为具有综合知识、复合背景的法硕生,为顺利走向工作、服务社会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储备好良好的综合素质。
陈欣
法学院经济法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
担任本科生联合党支部书记、曾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在学习方面,法学专业在理论学习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对于一些知识点并不能仅限于简单的背和记,对其中原理的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而作为学生,我们的知识储备无法支撑我们对一个法学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课上的听讲和课后资料的收集就是十分重要的补充途径,我的主要学习方法也就是多做笔记和多看书。每一堂课,我基本上都单独备有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相关的知识点。我的笔记本不仅仅用来记录老师上课的知识点,课后复习时如果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我也会记录在上面。同时,我们要清楚一个问题:笔记本上记录的不仅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老师们思考问题的思路和脉络!所以对老师们课上内容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可以从中探寻到专业学者们的思维方式,这对之后自己进行论文的分析和写作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此外,我们法学院的老师们在讲课时往往喜欢抛出一些问题,因为老师们在讲授过程中也在不断温故知新,从而会有一些新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往往也能够为我们论文选题提供方向。笔记之外,多阅读经典书籍对于法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局限于法学专业书,政治、哲学、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书籍对于开阔视野、沉淀自身都有很好的帮助。
须昕
法学院民商法学专业
级硕士研究生
曾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学习期间,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点以外,可以多多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以及课外书籍。例如就法学而言,除了上课之外,各科老师推荐的专业书籍阅读清单都是老师们潜心研究多年的感悟与推荐,值得我们课后多多阅读。除了专业课之外,多多涉猎其他学科例如社会学方面的书籍,以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整体性视角,不仅有助于法学专业的学习与研究,还能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启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了法学理论后,建议学弟学妹们修读朱晓喆老师开设的请求权基础案例研习课程,虽然课后任务量大,但收获颇丰。此外,在大四、研二、研三的时候多多参加法律实践,法院、公司法务、律所的实习,以及不同业务方向的实习,以了解自己的喜好,规划以后的求职方向。
黄志诚
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级硕士研究生
担任级学硕班班长、曾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无论毕业后工作还是读博,加强读研期间的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是未来的立足之本。知识的积累和掌握往往并不是盲目的,我看到很多学弟学妹在选修课程以及阅读文献的时候其实更多是人云亦云,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志趣和特长;有的同学其实具有相当大的学术研究潜力,却囿于一些功利性的评价标准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多同学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对很多基础类的学科知识完全不懂,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缺乏对基础学科的学习和掌握只会导致智识上的偏食,进而也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拔高。
对此,我有几点想法:第一,我认为入学后即使对所学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也要尽量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提下再去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喜欢的方向和领域;第二,处理好“博”和“约”之间的关系。就拿法学来说,无论是公法还是私法方向,法理学的功底是十分必要的,以及必要的哲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只可能将自己的发展空间限缩在“工具人”的地位;第三,非功利性的学习。比如说有同学对我说他喜欢民商法或者经济法方向,但是当我一问起他如何从学科谱系、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该学科进行反思时,他便支支吾吾,说不出所以然,最后给人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陷入到一种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因此,我希望学弟学妹们不要“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应当对一切能够让你感到惊讶的知识保持兴趣。
法律是一门高贵的学科,不要把它降格成为琐碎的教条和技术,我们追求的是社会整体的理想正义,而不仅仅是眼前的财务报表和对赌协议。
吴明熠
法学院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
级博士研究生
担任博士生党支部书记、曾获学业奖学金一等奖
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行政与法》、《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副主编并参编《法治政府概论》等出版论著多部;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重点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多项;多篇成果曾获全国性学术论坛、征文比赛优秀论文奖
曾赴布拉格查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学交流
学习方法因人而异,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我而言,在专业的学习方法上,无外乎两点:计划性与执行力。在我看来,学习的源动力最好是兴趣使然。之后需要有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但这种规划不应是时间导向的,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