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快乐!!!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答: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产生与发展?
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社会两极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
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
4、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
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如何把握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答: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7、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8、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0、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存方式。
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具有条件性。
12、如何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3、说说运动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答: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序不同的变化;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化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分别揭示了什么内容?
答: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的问题;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作用?
答: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排斥的属性,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
17、如何理解毛泽东所说的“矛盾问题的精髓”?
答: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18、如何理解事物发展中的量变与质变?
答: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19、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实践的概念、特征及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活动。
特征: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21、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
2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如何对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进行了扬弃?
答:首先,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其次,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23、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特点是什么?
答: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24、怎样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答:第一次飞跃——在实践基础上认识活动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也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
第二次飞跃——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
25、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答: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2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社会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1)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基本属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的符合。
(3)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联系主体认识与客体对象的中介,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方面,实践是以认识为指导的能动的活动,同主体的认识直接相联系;另一方面,实践是变革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同客体直接相联系。通过实践,认识转变为客观现实,实践的结果即客体及其本质和规律。
(3)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实践证明的重要补充。所谓逻辑证明,是指运用已知的正确概念和判断,通过推理以确定另一判断正确性的一种逻辑方法。它可以在普遍性的层次对认识的真理性加以验证,并以时间提供理论指导,还能将无法直接检验的理论通过逻辑证明的方式加以检验。不过,逻辑证明本能和实践标准并列,更不能代替实践标准。
27、怎样理解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根据前提条件推断出某种结论的思维过程,它是探索真理、论证真理和扩大真理范围的重要手段,是对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但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证明前提条件与结论的一致性(或自治性),而不是证明它的真理性,即不能证明它们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否一致。同时,逻辑证明中使用的逻辑法则,也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获得真理。
28、怎样理解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真理必然是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29、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及其意义是什么?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②(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0、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制约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制约着自然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作用
3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32、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3、社会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什么?
答:社会基本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34、如何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统一?
答: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35、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们的劳动表现为生产劳动。只有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生产物质财富,形成现实的劳动力。所以,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社会生产力的三个最简单和最基本的要素,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不能离开这三个要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些新的生产要素不断出现,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明显,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把科学技术称为“第一生产力”。
3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概念及其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①(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②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7、什么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①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
②存在社会分工;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
①私人劳动是指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社会矛盾是指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②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如果交换不成功,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抽象劳动就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③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二者的矛盾又形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另外,如果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由此可见,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39、如何理解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①内容:商品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的规律。
②表现形式:平均利润形成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平均利润形成后: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垄断时期:垄断价格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
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0、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41、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
答: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42、什么是货币以及货币的基本职能?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种基本的职能及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43、什么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①剩余价值是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与自身价值的差额;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这样划分有什么意义?
①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②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利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说明剩余价直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就进一步提示了工人的剩余劳动乃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利于准确地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所以,正确答案是AB。而CD不选,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旨在说明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于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能够说明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答: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46、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转化为生产成本后,剩余价值转化为所耗资本的增加额。第二,剩余价值还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以上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也取得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和利润本来是一个东西,但是它们所反映的关系是不同的。剩余价值是本质,利润是现象。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47、怎样理解垄断的产生?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它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化程度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2)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私有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3)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危机的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根本难以应付,这就要求借助国家的力量以及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带来的影响。(4)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进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为了加强垄断资本的统治,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也要求国家政权力量的介入。
48、资本主义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49、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第一,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50、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后果是什么?
①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②后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
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面临全球化冲击,在国家内部、国际社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治理危机;
各国经济依赖加强,但有效的国际协调机制却未建立起来,经济危机风险增大